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浅谈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3期   作者:高霞
[导读] 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及脑科学的深化研究,深度学习理念及其思想再次进入教育教学视野。

        高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靖江第二小学   311223
        摘要: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及脑科学的深化研究,深度学习理念及其思想再次进入教育教学视野。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深度学习理念下,更应该注重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关联性与一致性,需要实现深度学习向深度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借助深度教学方式的转变,结合学科特点与本质,以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就成为了众教师需要钻研的现实课题。基于此,本文立足小学科学课堂,对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并提出可行性的转变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科学;基本特征;转变举措
        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幼儿过渡到青少年的时期,更是学生认知水平与自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当前教育教学却存在着诸多弊疾,致使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发展极不均衡,如思维来说,当前教育教学重结果,轻视过程的方式,导致学生的思维仍处于记忆、理解的低阶层次,而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却未能发展。由此,立足深度学习理念,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探究,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描述
        深度学习是针对只关注知识观念识记与了解浅层学习而相对提出的新型学习方式,“深度”并非量的超标,而是指学科本质理解、知识概念构建、方法过程优化,教师“教”的深层,学生感悟深刻,以此促进学生高阶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
        其一:重视概念理解的深刻。小学科学课程包括物质、生命、技术、工程等众多领域,面对极广的概念知识,教师应持有“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对知识概念间的广泛关联与深刻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当前小学生并不会学习,他们只是被动接受与吸收,难以发挥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学会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我监控、指导自己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行为、思维、方法等都有一定的意识与了解,并能够三省吾身,对其进行评价与反思。由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引导与培养。
        其二:感受情感体验的真切。当前小学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力水平较低,在学习之中只是“偶尔”、“有时”能够联系。学生若不能将知识与经验相连,知识与生活相接,那么他们学习的知识永远是书写在课本中的文字,既是缺乏情感的冰冷,也是没有实践的无用。而学习是伴随着积极态度参与、深刻认识感悟与真切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精神与内在动力。由此,教师在教学之中,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将生活深入课堂,这样学生在真切体验中才能唤出自身的情感,感受知识的温度,积极参与,乐此不疲。
        其三:强调高阶思维的发展。当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低层,只会记忆与理解,而对于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却未能发展。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生成假设,对现象、事物进行猜想的能力,但对于结论验证的信息搜集、整合分析、推理验证等却相对缺乏,仅是偶尔闪光,并不能够运用自如。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是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所以学生的思维也势必要活跃与激荡,教师教学之中要深挖各个环节,以此深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将知识串成思维递进的线,将课堂扩大思维提升的面。
        其四:提倡合作探讨的深入。有效的合作探讨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深入学习,激烈的合作探讨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深层的合作探讨更是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层层递进。当然,合作探讨既有生生间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师生间有效互动,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通过学生发言的反馈信息,及时点播。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之中调控活动进程,梳理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方法,使课堂有质疑、有争辩、有思考、有分享,让学生在多维的互动之中,发现知识、探索知识、钻研知识、构建知识,以此对知识有更深入的学习。
        二、小学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转变策略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流程
        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应该立足当前学生学情,结合深度学习的理论与特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教学转变流程图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细化举措
        1充分把握学生学情,找准最近发展区
        深度学习理念的运用是服务于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发展,因此,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一定是对学生现有现状的了解与掌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已掌握的前概念情况、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学习规律与应有能力、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与情绪等,只有厘清了学生的这些情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现状与即将达到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此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科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让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与预见性。
        以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生在学之前都有“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前概念,且根深蒂固,如不去纠正,那么课堂教学也必将会是浅尝辄止,并不利于学生深度探究与学习。同时,如果按照课本教材重的内容,只是选择一些固体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探索,感知沉浮现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过于浅显,他们更想探究关于沉浮现象更深层的秘密。由此,如何去纠正前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沉浮”,就成为了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如何给予学生探究兴趣,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也成为了课堂教学开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基于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以此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2科学定位教学目标,聚焦多维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计划制定与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是教师对学生达成学习效果的具体阐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旗帜。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既要合理,与学生学情相适应;又要科学,符合教育教学要求;又要明确,有具备的内容,又有细化的培养目的。更要基于小学科学学科的特性,在三维目标基础上,聚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维目标。
        以“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笔者的教学目标定位: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质量、体积相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同一物体进行切割,让其质量与体积同时变化,探究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实验,自主设计方案,探究物体质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多角度探究,并准确描述现象、认真记录数据的科学认真坦度,对物体沉浮秘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维目标,了解物体沉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此定位教学目标,既能够让教学过程清晰可见,又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整体、均衡发展。
        3积极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思维的提升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描述,更是包括各个环节、顺序、时间、方法等众多元素的科学合理安排,由此,教师要积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学目标达成预期。这样,教学过程才更能够凸显学生探究的本质,教师“教”的过程才是深层的,学生“学”的过程才是深刻的,让教学过程更好的为教师“教”服务,促进学生深度去学习。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首先,制造认知冲突,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学生普遍认为沉浮与质量有关:“重的浮,轻的沉”。由此笔者拿出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土豆、蜡烛、橡皮泥等,让学生进行预测。之后拿起大小重量不同的两个土豆,同时放入水中,均下沉,学生观察到“土豆重轻”都下沉,对于“沉浮”产生了思维疑惑。接着笔者拿出重量相同的铝块与木块,学生观察到铝块下沉,目标上浮,之前的前概念开始动摇,开始思考“沉浮”的影响因素,并有一探“沉浮”秘密的欲望。其次,让学生自主探究,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现象,进而提出影响“沉浮”因素的猜想。最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选择材料,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以此深刻掌握“沉浮”的相关知识。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但正是这种“跌宕”,让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欲望,更有了的碰撞,有序地进行实验探究,既掌握了知识,思维也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由此,教师势必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转变教学方式,以此在探究与互动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李飞. 例谈小学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J]. 广西教育A(小教版), 2019, 000(012):140-142.
        [2] 朱宏.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式之变革[J]. 启迪与智慧(下半月.儿童版), 2020, 000(002):P.77-77.
        [3] 杜姿. 互动新技术助力学生迈向深度学习——以小学科学课为例[J]. 江苏教育研究:理论, 2018.
        [4] 许正巧. 核心素养发展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探析[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 000(002):115-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