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偏义复词举隅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第3期   作者:邓琼
[导读] 部编版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2017年 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初始年级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 3个科目启用教育部统编教材。

        邓琼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江苏 南通   26000
        部编版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2017年 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初始年级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 3个科目启用教育部统编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加了课内古诗文的比例,在 40多篇课内文言文的教学中,注意到了一类有意思的词语: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双音词的一类,是由两个语素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个语素没有意义,只起陪衬作用。如,窗户、国家、肌肤、禽兽、远近等。往往由两个相近或相反的语素组成,在特定的语境中只有其中的一个语素起主要作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如果忽略了这类词语的存在,对文言文句子甚至是内容的把握就可能出现偏差。下面就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做个简单地梳理,以期对同仁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做点努力。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 ))
这句话的意思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禽兽”是偏义复词,原义是“飞禽走兽”,这里偏“兽”,指“狼”。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体肤”是偏义复词,意思是“躯体”,原义是“身体和皮肤”,这里偏“体”。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远近”是偏义复词,这里偏指“远”。
        4.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没有离去,只是出门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出入”是偏义复词,偏指“出”。这里的老妇人哭诉的是战火连天的年代,老百姓衣不遮体的苦难现实,在沉重的兵役面前每个人都是自顾不暇,但凡有一口力气就会被抓去服兵役,为了留下一条延续家族的命脉,老妇人只能以此为借口让年轻的儿媳逃此一难勉强奶活孩子。因此这里的“出入”更偏重于“出”而非“入”。
        5.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唐雎不辱使
命 》)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
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祲”是偏义复词,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这里偏“祲”,根据上文三子的表现,这里都是凶兆。
        6.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崩殂”是偏义复词,帝王之死是“崩”,“殂”是一般的死亡,没有丞相对先帝的崇敬和哀痛之意,因此偏“崩”。


        7.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这句话的意思是:赏罚褒贬,不应该(因在宫中和丞相府中而)有所不同。“异同”是偏义复词,这里偏“异”,丞相在临行前告诫后主赏罚应该统一标准。
        8.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天下分成三国,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
        
关键时期啊。“存亡”是偏义复词,偏“亡”,当先帝去世,人心未定,荆州丢失等内忧外患,让诸葛亮感觉到了蜀国形式的危急,加上后主的软弱,在出师北伐之前必须将形式说得更严峻才能对平庸的后主有警醒的作用。因此这里更应偏只“亡”。
        9.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很久。“怅恨”是偏义复词,偏“怅”,年轻的陈涉心怀鸿鹄之志,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雇佣生活,思考改变的方法,根据“苟富贵,无相忘”,此时还是较温和的,并未想到起义,因此这时应该只是一种失意惆怅,愤恨和怨恨都不适合。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偏义复词,虽然占比不多,却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文
言文时必须注意的,因为他们关系到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时对句子准确性把握和文章内容的理解。那么,这类词要如何判定呢。一,可以从结构上,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相近或相反的语素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就需要与同义复词区分,同义复词是两个语素意义一样,共同表达同一意义。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假借”是同义复词,“假”“借”均表示“借”的意思。二,还可从词性上判断,教材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以名词性和形容词性的为主。三,最关键的一点需要从意义上去判断是否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组合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判断,如果这个词义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其中一个语素,而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离开这个语境意义就变了,那么基本也可断定这是偏义复词。如,“及为大官,远近多归之。”(元稹《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这里的“远近”就不再是只表示“远”的意义了。偏义复词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双音化的影响,很多的单音词发展凝固成双音词。中国人讲究对称美,古诗文里尤其注重音律的和谐美,因此在单音词后面加上一个相近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双音词,而连上的那个语素往往没有具体的意义,只有陪衬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 吉成宪.小议中学文言文偏义复词[J].语言教学研究,2006,(5).
        [3] 任坚.古汉语偏义复词的成因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
        (7).
        [4] 擦亮“中国底色”的统编三科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擦亮“中国底色”的统编三科教材.2018-01-13[引用日期 2021-0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