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贪食”问题行为的研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第3期   作者:许双英
[导读] 3~6岁是儿童个体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而幼儿园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许双英
        漳州市诏安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摘要 :3~6岁是儿童个体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而幼儿园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对问题行为的研究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幼儿获得终生受益的教育。
        什么是问题行为呢?是指某些表现过度、不足或不恰当行为,也可以称之为“不正常行为”或错误行为,这是与普通儿童的一般行为相比较而言的。
        关键词:“贪食”问题行为;关注需求;教育对策
        1 问题行为的发现
        H是 笔者班上一个刚满3周岁的男孩,这个调皮的男孩有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表现是过分地贪吃,连掉地板的、人家吃剩的东西他都可以吃,笔者将此不正常行为称之为“贪食癖”。
        场景一: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引发的“贪食”行为。早操结束后,孩子们准备吃点心了。H迅速喝完自己的那份点心(牛奶和蛋糕)后,便开始盯上其他小朋友搁在盘子里还没吃完的蛋糕,快速捡起来塞嘴里。此番动作把笔者惊到了,便问他:“东西不够你吃吗?还饿吗?”他只是摇头。笔者又问“你为什么去拿其他小朋友吃剩的蛋糕吃?”H低着头,没有回答。
        场景二:实习生在园的日子,引发的“贪食”行为。在吃点心的时,笔者与实习生正在准备活动材料,有个小朋友过来告状, “老师,H抢我的面包吃”。笔者问H, “你怎么去抢人家的面包吃?”,一个实习生说:“H还拾起掉在地板上的面包吃。”
        场景三:观摩活动日,引发的“贪食”行为。观摩活动日,校园来了很多老师, H异常地活跃,吃点心时,又再一次表演他的“贪食”,他的异常举动引起其他老师的注意,他居然有些得意。
        2 问题的分析
        H这种特殊的癖好从何而来呢?
        开始笔者的判断是H饿了,分发的点心不够他吃,所以笔者多给他一些点心,同时教育他要讲卫生,并及时矫正他的不良行为。但H从看似偶发到屡发 “贪食”的现象,让笔者否定 “他饿了”,或是他有着不良的卫生习惯皆因“太想吃”引起。
        笔者上网查阅了有关幼儿贪食行为研究资料,在影响幼儿贪食行为因素有多方面,既有心理也有生理的诱因。其中有营养学家指出:日常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素会造成儿童的一些不正常行为和表现,比如铁的缺失,会造成行为功能紊乱。笔者建议H父母带其去做个有关微量元素的检查。检查报告中未见H有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可见H的“贪食”并非生理方面的问题。
        排除了H非生理性诱因后,笔者在对H的“贪食”行为做了重新的梳理,发现H的几次“贪食”行为的发生时间点很特殊:如“开学日”、“实习日”、“观摩活动日”等。这些特殊的日子,正是幼儿园中热闹的时候。在人多的时候,引发了H的“贪食”行为。

这一行为具备了“人来疯 ”的共同特征,只不过H的方式很独特,他用“贪食”的异常行为引起别人的关注。
        何为“人来疯”?“ 人来疯”是儿童表现“本我”的一种方式。是儿童为了引起陌生人面注意和认可,而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一种儿童心理需求,它多见于学前幼儿。  “人来疯”表现形式多样化,但像H以“贪食”行为表现出来的较为少见。笔者认为H的“贪食”行为不同于成人认为的“ 错误行为”,而是他为了获得他人认可、赞美、获得关注的方式。我们不能因他的“与众不同”而给他贴上异类、心理不正常的标签,而是应该对其进行心里疏导,帮助他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用健康的心态和行为替代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以积极的、健康地行为方式来满足自己获得关注的需要。
        3 教育对策
        笔者根据对H“贪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对H采取了下列几个教育对策:(1)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H认为通过 “贪食”是吸引别人眼球的 “好办法”,我们应给他正确的评价和是非观念,首先要让他知道“贪食”是不好的行为,这种不讲卫生和不文明行为,是大家都不喜欢的,让他心中有“是非”,帮助他学会控制不良行为的能力。(2)创造条件让幼儿展示自己,满足幼儿“获得关注的需要”。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比重较大,许多幼儿是家中关注的焦点,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幼儿园,老师面对的是班上所有的孩子,她们的关注点不只是一个孩子,在这过程中有些较敏感的孩子会发觉自己的“受关注度”降低了,为了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他们会想方设法采取一些奇怪的行为。H就是典型的例子。笔者尽量提供一些空间让H展示自己,如:了解了他绘画和手工方面的特长,就让他多展示自己绘画或手工方面的作品,并让他讲述自己的作品,给他肯定和表扬,让他获得大家更多的关注,同时对于他的不良行为及时地提出来,帮助他改正。渐渐地,他的“人来疯”自然没有了存在的意义。(3)让家长成为孩子行为的榜样,积极为孩子的天性释放创造一个宽容的教育环境。家长作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应做好榜样的作用,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孩子寻找健康的释放情绪的行为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4 总结与启示
        在对H的跟踪及教育过程中,他慢慢学会了克制自己不良的“贪食”行为,学会了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向上。
        从H的“贪食”行为的研究过程中,带给笔者的启示:(1)不要轻易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不能以偏概全。应在对其长时间的观察跟踪后,从其行为的共性及个性做出全面的分析,寻找“症结”,方能药到病除。这给了笔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2)寻求帮助,制定最佳教育方案。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有其独特性,这需要我们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从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去研究孩子行为的成因,对症下药,用最佳的教育方案,让幼儿获得发展。(3)关注每个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老师及时回应孩子,提供和创造让孩子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孩子受尊重、受关注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张桂英.在园幼儿问题行为调查.[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王琳.天性还是疯狂?——关于儿童“人来疯”行为的心理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08)
        [3]营养缺乏——儿童行为怪异.[M]中国食品.1999年2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