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迪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石厦初中部(518000)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游戏—九连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九连环中蕴含的丰富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自行进行关于九连环的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活动,经历整个问题解决的环节,感受数学游戏中的魅力,从而真正做到把数学文化内化于心、充分吸收数学文化中提供的养分。
关键词:数学游戏;九连环;数列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的设计依据中再次强调我们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关注数学逻辑体系、内容主线、知识之间的关联,重视数学实践和数学文化”。其实从2001年,我国课程改革中对于数学文化就愈发重视起来,大量研究表明,数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视野、感受无处不在的数学,对于我国数学历史的研究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想要在数学学科上为国争光的斗志。
数学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数学游戏,中国古代数学中,就有很多智力玩具,九连环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数学游戏,本节课借助人教版高中必修五数列一章后的阅读材料,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知识后,拓展加入有关九连环的知识。
1课堂教学过程
1.1 了解背景,实物操作
利用多媒体设备,从《战国策-齐策》这一篇引入,讲述最早关于“九连环”存在的文献记录。在宋代,九连环就已经流行起来了,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其主体结构是九个套在环柄上的环,每个环都有一个杆相连,玩法是不借助任何外界手段把环从环柄上都解下为胜。然后介绍九连环一些基本操作。
每个小组发一个九连环,让学生先自己操作如何接下环或如何穿上环,进行小组比拼,看哪个组能最快解开九连环。
设计意图:这样的课堂属于活动课,让学生感受到九连环作为智力玩具的悠久历史,产生兴趣,与其他小组进行比拼,可以激发学生好胜心,为接下来学生分析九连环产生的数学问题做铺垫。
1.2 扩充知识,深入了解
(1)九连环与递推数列
通过前面的比拼,与同伴一起讨论如何取下环所用步数更少,先找到规律,发现要解下第个环,就必须先解下前个环,用表示解下个环所需的最少移动次数,经过推导,得到关于解九连环所需最少步数的公式,并且得到的公式不仅仅适用于九连环,任意环数都适用。
(2)九连环与二进制
九连环中环的状态只有两种,在环柄上和在环柄下,正好与二进制中数据只有0和1对应,可以用“0”表示在环柄下,用“1”表示在环柄上,环的状态与二进制的思路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借助二进制来表示环的状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九连环不仅仅只是一个游戏,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也是非常丰富,与数列相关部分是课本阅读材料中给出的,与同学们现阶段所学知识有关,能够提高孩子们重视;另一部分中二进制对于当今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电子信息时代可以说都是建立在二进制基础上的,学生会更愿意对其进行研究,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1.3 发散思维,自主探究
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作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自己解九连环的过程,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发现和提出问题(你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以及如何一步步把问题提出来的)
(3)分析问题(问题如何呈现、准备怎么解决、有哪些困难怎么克服、如何把问题数学化、准备怎样建模等等)
(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据的采集、图表的呈现、结果及检验等等)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本身程度较好,所以希望把更多的探究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教师灌输。设计这几个问题是想要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阶段,这几个阶段是心理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四能”的目标,也进一步规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4 课堂小结,总结强调
本节课在学习了数列的相关知识后,选择加入了课本后的拓展阅读材料—九连环,一起了解了什么是九连环、九连环的历史、九连环的结构和玩法后,进行操作,并一起探究解开九连环所需要的最少步数,这里求了步数的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同时还了解了九连环与二进制的关系,使数学的应用性更加显著。
2 学生作业情况反馈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提出很有自己看法的问题,他们会尝试对九连环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挖掘,部分同学还会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扩宽自己的研究方向,下面是部分同学的探究结果展示:
2.1学生一作业情况
学生一关注的不是步数,而是这些环被解下时有多少种不同形态?这些形态的不同点有在哪里(比如解下的环的个数不同)?
这名学生选择画出了详细步骤变化图以及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到一共有256种形态这一结论,并且,发现9个环在下的有一种,8个环在下的有7种,7个环在下的有23种······
(学生一部分作业展示)
2.2学生二作业情况
学生二与学生一研究的问题是同一个方向的,她发现解九连环过程中,九个环形成的组合状态随每一步操作发生改变,在步骤最简的解决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重复的形态?这些状态是否涵盖了所有29种可能?
学生的解答使用了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以九连环第九号环刚被拆下时为例进行了枚举,得到结论,九连环解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复且不会覆盖所有状态的种类。
(学生二部分作业展示)
2.3学生三作业情况
学生三在了解过九连环与二进制之间的关系后,想要知道九连环的步数与步数二进制之间的关系?
该学生先选择5个环的环状态进行研究,用“0”和“1”表示环在环柄下和环柄上的状态,通过列表详细列出环的状态的五位数与步数二进制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进一步研究发现,是有一定规律的,规律如下:对于一个五位数,从右到左看,其中一位数如果左边所有数字之和为偶数,则该数不变,如果所有数字之和为奇数,则该数变化(即从”0“变为”1“,或”1“变为”0“),通过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得到九连环任意一个状态下所需要的步数。
(学生三部分作业展示)
2.4其他同学作业情况
还有部分学生尝试能否用编程等方式去求解步数、研究任意两种状态之间步数和状态的关系、拆下第某个环所用的步数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同学们能够用现阶段知识解决的,有些则很难解决,包括很多同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准确性还有待商榷,但这些孩子在经历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问题反思这一过程后,他们会产生对于自身的一种满足感、一种对于数学研究的内在驱动力,他们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已经激发,会愿意在课本中、游戏中、甚至生活中探究数学真理、感受数学魅力。
3反思与感悟
通过本次课堂内容的教学以及学生关于九连环问题探究作业的反馈,笔者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以下几个提升方面:
3.1 数学游戏与课堂知识的有机结合
数学文化中尤其是数学游戏,其包含挑战性、规律性以及趣味性这三个特点,本身就比干枯的数学知识本身更加吸引学生,九连环本身的难度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挑战欲,互相比拼更能让学生迫切的想要知道怎样做更快解开,从而去研究,这个时候的数学就不再只是为了考试的学科,而是一种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工具,从趣味性中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那么冰冷,是有温度的、是快乐的。
3.2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的作业反馈可以说是给人以惊喜,在此之前,并没有想到学生完成度这么高并且每一份都是用心思考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大的,这就说明,我们平时的教学没有让学生放手去做,而是局限在了考试所给的框架中,事实上,当笔者设计作业时也会担心是否太宽泛,但结果发现其实这种宽泛给予了学生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由此活跃起来,去思考、去揣摩、去碰撞、去交流,比如学生一和学生二,都研究的是环的状态,但思考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有是完全不同的。哈佛大学据说曾流行过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提出和思考问题”,只有给出空间,学生才敢于去质疑、去怀疑、去挑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充分另外,当有了足够的空间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给了学生一份信任,学生会回报给教师更大一份惊叹。
台湾一位被称作“数学魔术师”的老师吴如皓说过:“数学魔术是随机变化的操作中对永恒规律的掌握;数学魔术是用隐匿的答案诱惑尝试错误的探究历程;数学魔术是看见混乱表象背后永远不变的内涵;数学魔术是在见证奇迹的时刻带着想象力踏实学习。”我觉得这句话对于九连环这个游戏而言也是如此,无论在课堂中引入哪个游戏,实际上都是希望数学课堂变得鲜活、生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口头支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应该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