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第3期   作者: 陈绿红
[导读]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内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
        陈绿红
        广东省丰顺县石江中学  514300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内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历史知识、常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当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轻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通过课堂师生双向活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受学校升学率和教学质量评比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教师根据考试考纲的要求,紧密围绕知识点展开教学,只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轻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生动活泼的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教育,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史实教育,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悲哀。
        2.重应试轻素养
        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考”,是检测学生通过三年初中学习是否完成初中学业并达到应有的目标的考试。考试成绩是学生能否升学、到哪一等级学校就读的主要依据。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熟背历史考点内容,训练学生答题、解题能力,以提高学生中考分数作为教学目标。这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是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形成的新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可行性。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使得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内容也十分单调,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主观学习动机。在基于核心素养能力教学目标的视野下,学生课堂活动的主体性增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也积极鼓励学生与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时,以视频和幻灯片导入: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有人说,习近平与马英九的这次历史性握手,是国共走向再次合作的起点。那么,国共两党什么时候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呢?联系时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思维品质。展出黄埔军校校门上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说明黄埔军校培养不怕牺牲,一心做救国救民事业,有理想的革命军人。展出史料,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20万毕业生赴战场,可19万人为了我们的祖国无一生还。使学生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慨,深切体验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展出《北伐战争形势图》,分析北伐军的进军路线,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战争策略是战争能够胜利的关键因素。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们“录历”历史事件,可以有效聚焦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通过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北伐战争的兴起、过程与成败,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影响。
        2.以小组合作为基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俗话说:“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良好的小组合作探讨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使学生更好地分析与感受历史知识,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教师应该善于在历史课堂中使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自主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思考。以小组合作为基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中考复习工业化专题的教学中,我采取分组讨论如下问题,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等能力:1.什么是工业化?
2.简述欧美、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情况。3.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史实。4.简述中国近代工业化与欧美各国工业化发展异同,并运用史料佐证。5.中国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比较,给我们什么启示?
        根据班级座次情况,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各组选派发言人,实行组内讨论找出答案,以举手抢答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目标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学生对“什么是工业化”、“简述欧美、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情况”、“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史实”的回答,可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学生运用大量史料分析、说明“简述中国近代工业化与欧美各国工业化发展异同,并运用史料佐证”这个问题,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能力;同时,解答“简述中国近代工业化与欧美各国工业化发展异同,并运用史料佐证”、“中国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比较,给我们什么启示”,客观上也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等。
        3.完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完善课堂的评价机制十分重要,并运用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讲授《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时,通过学生编演历史短剧进行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创作奖”,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一个是“表演奖”,考查学生表述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学生难于理解的历史事件,我运用积极的鼓励与评价机制,帮助学生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唯物史观。通过评价不断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愉快、和谐的课堂。
        三、结语
        中学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也是历史核心素养逐步形成阶段。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善于引导、勇于实践,全面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解读史实、分析史因、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