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 400054
摘要:校园欺凌事件近些年有增长趋势,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校园内的欺凌事件性质恶劣,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形成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严重侵蚀,遏制校园欺凌问题势在必行,结合德育教育。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对校园欺凌的特点进行了探讨,结合初中校园欺凌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分析了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德育教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德育;策略
前言: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德育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建立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的初中教育阶段中,校园欺凌问题时有发生,初中的德育教育要结合初中校园欺凌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校园欺凌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初中生德育教育策略,为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服务,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困境问题,促进初中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一、校园欺凌的特点
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校内外、学生遭受到学生以及社会群体单次或多次恶意攻击或侮辱的事件,包括肢体、语言、网络手段下的欺凌,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严重的损害,产生身体上、精神上的伤害或财产上的损失,是一种性质恶劣的事件。校园欺凌具有多样性、隐蔽性、普遍性、团体性的特点,结合校园欺凌事件行为模式可以将其划分出不同类型,总结起来欺凌事件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大类别。直接欺凌指的是欺凌者通过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手段伤害受害者身体,间接欺凌则是通过恐吓、谩骂的手段,对受害者造成精神方面的伤害。校园欺凌通常发生在隐蔽位置,导致家长及教师制止和管理校园欺凌事件的难度较大,例如在校园周边的小巷子、公共厕所、回家的小路等,均是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频率高的位置,校园欺凌中语言上的欺凌行为更是体现了极强的隐蔽性,难以被他人发觉,被欺凌者在嘲笑、谩骂等言语伤害中心理会受到伤害,若是家长及教师没有及时发现,长此以往将会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欺凌事件的普遍性体现在初中阶段学生群体中更是明显,因为初中生对于自身的各项行为缺少正确认知,忽视了自身行为语言所带来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到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和后果,导致初中校园欺凌事件控制难度大,形成屡禁不止的形势。校园欺凌事件通常是以团伙的形式出现,并不是的个人的行为,因为初中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周围有道德品质败坏的学生或社会人员,会形成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团体合作性,也可能出现团伙成员流动的情况,欺凌受害者时聚集在一起,给受欺凌者所带来的危害增加,损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1]。
二、初中校园欺凌问题所带来的危害
(一)严重损害了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
发生在初中校园的欺凌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特别是会对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长期的校园欺凌中,受害者会在负面影响下缺少自信心,形成对自我认知感的消极观念,降低了对现实社会的依赖感、信赖感和认可度。经过校园欺凌,学生会对周围的人群产生怀疑,在心底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怀疑态度,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被欺凌者产生自杀的倾向,即使没有产生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大部分受欺凌的初中生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欺凌者降低了对校园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产生不良心理变化和负面消极的情绪,学生可产生对学校生活严重的抵触情绪和恐惧感,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出现生理应激性症状和反应。部分受到欺凌的初中生会在长期受欺凌的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认知,形成暴力倾向,认为暴力能够解决问题,并逐渐转变为欺凌者,更进一步地增加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风险。欺凌者的队伍逐渐壮大,被欺凌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受到了不良影响,对于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危害[2]。
(二)不利于校园的安全稳定
发生在初中校园内外的校园欺凌问题会形成对校园安全稳定环境的破坏,学生降低了对学校的信任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干扰到学生们之间正常的社交关系。受到校外不法分子的影响,初中生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产生错误观念,对校园的正常稳定运转以及平静的校园生活造成干扰。对于校园欺凌问题,若是校方难以及时、正确处理校园欺凌的现象,改善校园欺凌的情况将会助长不良风气,滋生更多的不良事件,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欺凌者。同时学生们也在不断地欺凌中破坏学校的和谐文明环境,限制了初中校园文明建设的发展,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出现。社会、各个家庭等对于校园环境愈发重视,若是校园欺凌问题难以控制,将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形象,初中校园在当地的良好形象被破坏,口碑大受影响,对于学校在招收优质生源方面产生了干扰,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对于学校的稳健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了学校校园环境的安全性、稳定性,形成了对学校稳健发展的重重阻碍[3]。
三、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要明确教学的方向,避免盲目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原则,保证德育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初中生校园欺凌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将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落实到实际,初中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是受教育的主体。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德育教师要结合对初中生身心成长现状、发展规律、学习情况、在校园欺凌中的具体角色等,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坚持人文性原则,围绕学生主体,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观念,提高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防范效果。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备课环节,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备课,同时融入具体的学情,提高备课效率,积极加入到学生群体中,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分析学生在现阶段体现出的身心发展异常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境,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为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提供服务[4]。
例如,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冷漠与关切”的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冷漠与关切的对比,让学生们就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视角,分享自己的看法,提出“若是你看到身边的同学被欺凌,应该怎么做,会怎么做?”等问题,结合角色扮演、心情分享等活动,对学生作为校园欺凌旁观者时产生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剖析,找到教育切入点,将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关心同学的重要作用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将人文性原则落实到教育各个环节。初中生处于心理冲突激烈、身心变化快的特殊时期,求知欲旺盛,有着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求知探索能力,独立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避免走进幻想、偏执、盲目等误区。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实际特点,正确引导学生用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展开交流,使初中生能够主动思考,正确认识到德育教育所讲授的知识,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德育知识体系,拓展知识视野,成为德育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加入到校园欺凌事件的防范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5]。
(二)更新教育理念
初中德育教育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结合校园欺凌问题,对德育教育的理念形成新的认识,发挥出德育教育的功效,不再仅仅将德育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新颖设计方面,而是要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形成对德育教育目标的正确认知,明确教师的教学使命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上,关注学生个体,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结合校园欺凌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摆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强化心理层面的教育,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再受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限制,将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相结合,打破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探索。教师应改变原本教育课堂上绝对权威的观念,转变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的陈旧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学生的个体能量被激发,加入到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考虑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危害等[6]。
校园欺凌问题时常发生在学习成绩优异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是被欺负的对象,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课堂教育时间有限,教师常常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群体中,而忽视了后进生,形成了后进生的不满情绪,在发泄不满时会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主要的对象。教师需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强化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友好的环境,使不同层次的人就能够加入到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道德品质修养,降低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风险[7]。
(三)创新教学形式
对于初中生的校园欺凌问题展开德育教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德育教育形式,立足于创新型的教学观念,调动起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激活,保证课堂具有活力,带给学生新鲜、新奇的感受,使学生不再认为德育教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而是处处体现着生机和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关联。教师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指导和引导学生加入到知识的探究中,例如,教师可以创建起具有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小组辩论赛、知识分享、演讲比赛等教学活动,突破封闭的系统空间,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组织和开展体验式的教学课堂活动,通过角色体验、情景创建、社会调查等方式方法,结合校园欺凌问题,让学生参与到事件的感受和分析中来,强化学生的正确认知,行为认识和心理感知相互融合,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规范自身行为,降低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几率[8]。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身心成长状态尚未完全成熟,校园欺凌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破坏,甚至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引起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校园欺凌问题,要结合德育教育,以学生为根本,严厉打击校园欺凌的现象,创建起积极、良好、安全的校园环境,维护初中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徐涛,张天成,等.湘西州农村学校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性[J].医学与社会,2021,34(02):104-108.
[2]姜一梅.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J].新课程,2020(49):4-5.
[3]汤玉龙.初中生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20.
[4]井世洁,陈玉莹.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05):4-11+18.
[5]李清清,娄博华,等.农村寄宿制初中校园欺凌起因的德育审视[J].教学与管理,2020(24):63-65.
[6]金银平.刍议初中班主任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天津教育,2020(22):177-178.
[7]张喜燕.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与预防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40-42.
[8]刘月振.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学校体育干预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