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宇莉
深圳市海湾中学,广东 深圳 518100
一、音乐教学与律动的关联
音乐是最原始的艺术,却又是最高级的艺术。它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是人类文明辉煌的结晶,是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特征的音响世界,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从本质上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我国先秦思想家曾把“礼、乐、刑、 政”四者并举,在今天的文明时代,音乐教育将更直接地启示人的潜在的经验和感情,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人格获得升华。
“所有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的,而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更为突出。”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律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美国心理、生理学博士斯佩里研究证明:“大脑右半球同形象思维、知觉和空间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整体的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因而利用律动训练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作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比如,在玩高矮人游戏时,当老师发出第一个信号时,学生立即抬起脚跟,双手上举,成高人走路状,接着继续前进。当发出第二个信号时,他们立即半蹲,双手扶大腿,继续前进,成矮人行进状。
由此可见音乐教学与律动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二者互相交融,相辅相成。从音乐中可感受律动的存在,由此创编不同的律动形式,在律动之下学生可以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
二、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大量是操作实践活动、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去感受、体验、领悟音乐。”律动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大量的观摩课上可以看到,经常有中小学音乐教师利用一定量的律动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氛围。针对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音乐课中的律动是必要的。通过表演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
首先,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同的优势,它变枯燥的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浅化了教学课程并充分体现了愉快的教学。其次,律动实现了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有负担,师生关系融洽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喜欢上音乐,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也能从中发觉出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人。所以,音乐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律动 浅化课程
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歌曲的旋律非常简单,学生能反复哼唱都无音准问题。但学习歌词内容时却屡屡犯错。因为低年级识字范围有限,有好多生字不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律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记住歌词内容的方式。低段学生对于繁琐的字体和段落兴趣不大,但是,形象的肢体语言对于他们的诱惑却是很大的。我们以一年级歌曲《躲猫猫》为例,简短的旋律对于学生来讲根本就不是问题。但由于歌曲本身的速度比较快,加上两行歌词,就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此时,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律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大意。让学生用相关的动作来记歌词,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多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兴趣,积极性提高了,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唱词不但学会了,还可以开发学生的自主地创编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动作不仅把歌词牢牢的记在心里,而且,在歌曲情感的处理上学生自己就能很好地把握。
(二)运用律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杨贤江曾说:"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学习的功课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兴趣。
"低段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我们要想激发儿童的这种求知欲望,就要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能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 运用律动 提高教学效率
律动能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歌曲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强弱,结合歌曲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律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动”起来。律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加深对音乐课程的认知度。与此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律动的机会。在欣赏歌曲时,引导他们用自己比较善于表达或喜欢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然后把这些动作串起来,来编排小舞蹈,只有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主动的状态,才能更好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寓义。
三、适时运用律动 塑造完美课堂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长时间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心理疲倦。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学生上新课之前安排了一些音乐律动,这个律动可以和节奏有关的游戏,也可以根据拍子做动作。将律动和表演融入课堂,体验音乐的意境美。对于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而律动作为舞蹈的前奏,含有节奏性和韵律性。将律动融入音乐课堂中,符合孩子们爱动的心理特征,喜欢用动作表达音乐的情绪,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意境美。?
(一)教师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之外,教师应正确引导,利用律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律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寓意,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同时,感受教授作品的情绪和不同乐器的音色,来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随音乐展开想象并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
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分句,也就是用身体把感觉到的音乐再现出来。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即兴的演奏中,各自用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敏捷地作出的反应。这种训练有助于综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 把握学生心理 动静结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律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我们所说的律动教学不是说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是“律动”,尽量做到动静结合,动静分明,要动中有“静”,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它需要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喧宾夺主的律动,不能与教学时空相适应,容易导致学生听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律动时,要把握律动的目的,即律动是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律动服务的问题;还要注意律动的效果,即注意律动的质,不能盲目追求律动的量,而影响正常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对律动内容的确定、形式的设计、时间的长短、位置的安排、音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协调性和环境适用性等问题都应当深入的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律动的轻松愉悦之余受到美的熏陶即可,事实上由于学生天生对教师崇拜和对美的追求,每个学生都会自觉自愿的选择他认为最美的方式表现自己,其中不乏对老师的学习和效仿,这样的律动活而不乱。
教师如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在活动中学习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而浑然不觉学习的疲劳,适时运用律动才是最完美的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