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俊菲
榆林高新中学
摘要:“同课异构”模式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主导下的、民主和谐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的课堂,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同课异构”教学基本模式,整合教研资源,形成教研合力。
关键词:同课异构?策略?研究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的内涵,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行为等,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密切相关的。在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挑战,而体育不在高考升学之列,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有的甚至不开体育课,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情感。
1.分析现阶段体育学科活动
备课应付检查、团队意识不强。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教研室等检查,我们可以看到写得满满的“优秀”教案。然而走进课堂发现,很多时候实际教学与教案是不相干的,再仔细一深究,很多课堂只是把网上的教案复制加以演绎,至于学情、教材的研究变得非常肤浅,备课在这里失去了实质的内涵。
2.对实施体育学科“同课异构”的认识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
3.实施“同课异构”的主要方法
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构建“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确定主题→设计教案→加工教案→试探式实践→践行冷思考→理想化设计。
3.1确立主题。教学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所以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学科实际选择有价值的、有普遍性问题来思考和研究,最终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
3.2活动的流程安排
第一阶段:加工式备课。上课教师完成备课以后,请每位教师针对课堂设计谈谈各自想法,这种想法可以是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组织调动的形式、主教材时间安排、练习次数调整等,使上课教师的备课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试探式实践。课堂中的许多事件往往稍纵即逝,传统的现场观摩难以把握教学全貌,在听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听完全部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工。
第三阶段:践行冷思考。教师围坐一起,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汇集各路想法,明晰问题;同时针对教学环节、课堂提问、教学语言等深入分析质疑,走进教师的“真实世界”。
??4.实施“同课异构”的策略
4.1 凸显个人教学技巧,形成体育教学特色
在集体备课前提下,发挥个人特长,如有的教师在田赛方面教学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在径赛、球类等等方面有特长,即“同课异构”中一定要让这些教师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凸显个人教学技巧,形成自己的体育教学特色。
4.2 处理好“存异”、“求异”关系,促进教学有效策略
由于教师教学特长和水平的不同,在实施“同课异构”时,要允许教师之间的差异存在,保留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把“同课异构”中好的方法、手段进行总结、归纳、推广,有不同的看法与争议允许教师保留。
5.实施体育学科“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5.1?以同一主题为核心。“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共性与个性是事物之间普通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没有了“同课”这一“同”,比较就失去了基础,就不能称其为同课异构,就失去了同课异构的价值。
?5.2以行动研究为基础。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它关注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无须重视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不同情境;无须关注研究变量的控制与操作。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强调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把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有效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同课异构”教学的形式,改变了单一、无实效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更快的成长,它打开了集体备课的新思路,有利于促进教学的高质高效发展,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
[2]. 讲师团.百家课堂同课异构 高中部分. 九洲音像出版社. 2011.10 .
[3].?[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2002年版.
[4].唐广训.浅析“同课异构”体育课.《体育教学》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