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第二中学 830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全面深化,注重学生们的全面培养,因此,初中美术教学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也做出了全面改革,引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对初中生美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索初中美术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策略,促进我国初中美术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美术;应用策略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初中教学不再只关注学生们的文化课程,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初中美术、体育和音乐教学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对于初中美术学科而言,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对学生们个性化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引入反正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环节,给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美术教学体验,促进学生们美术水平的提升。
一、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又称为“颠倒课堂”,是一种比较前卫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是基于学科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并调整课内外的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导地位,开展以学生们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原本的教学基础知识,以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节省课堂教学实践,此外,通过翻转课堂还可以实现线上资料的查询与交流。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设置教学活动,并开展针对式的教学,改变传统教学顺序,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课前预习成果
对于美术教学来说,与其他科目相同,预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传统的观念下,教师和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对美术教学的预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发挥翻转课堂教学作用,在开展教学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美术是什么?美术教学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们改变对美术的学习观念,从而更加重视美术的学习。
然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思路,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微课视频、多媒体和线上互动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们上传预习视频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们感受美术的快乐。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美术《多彩的学校生活》教学中,我们之前已经讲述过什么是美术,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进行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美术都有哪些?”学生们通过交流和讨论,了解校园中的美术。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课前分组,结合学生们的喜好与个性,引导学生们开展预习,让学生们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每幅画作背后的故事。比如在学生们欣赏《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这幅画时,感受雄健笔锋与柔和同一色条的反差,从而反映出风暴过后埃特雷塔的宁静。如果单纯的让学生们对这幅画作进行欣赏,学生们很难理解其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通过画作背景故事以及画家生平进行讲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眼界,从而促进学生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把握翻转课堂的关键点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改变对翻转课堂的错误认识,翻转课堂并不是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将更多的知识传授放在微课视频整合上,通过精心制作的视频,达到更好的知识传达效果。其次,翻转课堂教学并不是以视频教学为主,而视频与课件应该发挥辅助作用,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们营造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们开展针对视频中衍生出的问题加以讨论,从而更快的获取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美术《色彩的感染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猜谜语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走入课堂,让学生们感受不同色彩的魅力。比如:红橙黄绿青蓝紫,凌空架起南北桥,寻常事日看不见,雨后偶尔露妖娆。学生们纷纷答谜底是彩虹,然后教师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彩虹的画面,让学生们纷纷说出每一层的颜色,教师还可以制作一段彩虹形成的视频,让学生们想一想,彩虹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为什么分辨出不同的颜色?通过这些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给学生们足够的交流和讨论时间,让学生们组织学习,丰富知识结构。然后在学生们观察色彩时,引导学生们掌握原色与间色的概念,并让学生们选一个颜色为主体,制作衣服主体画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对初中美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教学意义,合理的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们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莎.培养初中生美术学习的个性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6):116-117.
[2]唐世标.浅谈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J].拳术教育研究,2011,(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