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娜
(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大南中学 广东,中山528447)
摘要:积分生与本地户籍生是农村中学素质教育实际存在的两种生源结构,在农村城镇化积分生大量流入农村中学与本地生共享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促进积分生与本地生的融合与发展,是目前基层一线教师教学普篇关注的焦点。灵动课堂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悉心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有效的合作交流是灵动课堂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促进积分生与本地生共同进步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小组合作形式是合作学习的常用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沉淀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固化出和提炼出了一套完整和科学的体例和模式,成为教学演绎的重要手段,灵动课堂则是强调合作的有效性。本文聚焦小组合作模式中积分生和本地户籍生的互动,先分析两者在小组合作模式中衍生出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最后提出笔者自身的建议。
关键词:灵动课堂、积分生和户籍生、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一、灵动课堂的概念和教学模式。
“灵”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维要灵活,就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要灵活、灵巧、灵透,从而培养学生灵气的目的;“动”就是教学过程要自动、他动、互动、群动从而达到师生身心俱动。二者合而为一,达到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美好境界。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突出八大灵动点,包括良好的预习习惯、规范的学科语言、有效的合作交流、问题意识的培养、多元化的评价、精彩的生成、有针对性的练习、自主选择的作业。
二、积分生和本地户籍生现实的情况。
初二(1)班共有学生50人,本地户籍生29人,外省学生16人,本省外市5人,外省学生与本省外市的学生都属于积分生。综合几次语文测试的成绩计算,户籍生属于A类的学生有9人,比率是31%;属于B类的学生有7人,比率是24%;C类的学生有10人,比率是34%;D类学生3人,比率是10%;积分生中属于A类成绩的有9人,比率是40%;B类的学生有10人,比率是45%;C类的学生有3人,比率是13%;积分生中没有D类的学生。从数据来看,积分生优势比本地生大,基础也比本地生更好一些。
三、积分生和户籍生小组在传统合作模式中的问题
(一)本地户籍生主导小组合作,学困生失去平等机会。例如优等生过度发挥其优势,首先是在课堂上发声优势,在小组经过一番热烈的谈论后,往往是语言表达较好的优等生代表全组讲话,听不到小组里学困生的声音,即使有时候教师特地提问学困生,学困生或者小声或者支支吾吾或者表达不全面甚至有的是完全开不了口,最后还是优等生起来救场,力挽狂澜,拯救小组荣誉;有时候教师为了加快课堂的节奏,提高课堂的容量,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为了达到教师期待的效果,教师尽量不提问学困生,学困生失去了发声的平等机会,优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小组合作中隐形的知识结构差异和知识水平的不平衡加剧了学困生的心理重塑。
(二)合作学习效率低。首先,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纯粹是为了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安排小组合作交流,有时候问题太简单,大家三言两语就解决,有时候问题太难,优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学困生就只有傻呆呆的份。这样的合作没有多少实际效果。其次,有的班主任在开学初便只是根据学生的总分成绩判断,把学习小组固定下来,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间各科的具体情况,有的小组四个成员全是男生,都是理科强文科弱。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再者,课堂时间有限,老师感觉时刻在与时间赛跑,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赶紧叫“停止”,这时候,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
(三)合作模式强化了身份识别。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优生的思维优势,小组合作探究表面上看起来是热热闹闹,其实还是优生们在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一部分的学困生只是旁听,并且学困生出于不自信往往会以一种盲从的心理去迎合优等生,以优生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当老师关注的只是小组的整体表现的时候,合作学习便成了后进生的避风港,于后进生而言极其不利。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个体的身心能健康发展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不断探索,不断寻找更好的方法,打破固定的一些教学模式和做法。我校提出的灵动课堂改革做到真正关注到每一类学生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得到发展。在我的教学研究中,我想方设法让小组里的每个角色都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让积分生本地生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共赢于课堂,实现有效合作。
四、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探究灵动课堂的小组有效合作。
下面,我以初二(1)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实现百花齐放。
(一)、灵动课堂构建展示平台,人人参与。
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是给每个学生以希望,给每个学生以自信,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优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本着这样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致力给学生构建公平展示的平台,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收获一点小自信。《皇帝的新装》一课情节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教育意义深刻,我让学生以“演”和“评”的活动形式解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教育意义。我将学生分成四小组,二(1)班共有学生50人,每小组10人,每个小组里都有积分生和户籍生,各小组里有3-4个A类学生、3-4个B类学生、2-3个C类学生、3个学困生平均分在3个小组。两组人表演课本剧,两组人当评委。表演组将课文的角色设为10人:皇帝、两个骗子、两个大臣、典礼官、小孩、爸爸、随员骑士、老百姓,两组之间进行表演PK。评委组每个人负责点评一个角色,这样每个角色都有两个评委,由两个评委评选出角色优胜者。每一组都有个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组员们商量分配扮演或者点评的角色。
不管是演员和评委,都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人物的心理,结合自己对课文寓意与人物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或者点评。这样安排任务,全班每个人都有事干。户籍生里的学困生们一听自己也是演员或者评委,马上觉得自己是不可替代的是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纷纷主动凑到组长跟前领取自己的“任务卡”,如学困生徐泽峰同学,他被安排演“典礼官”,虽然不是最重要角色,但他兴奋得眉开眼笑,赶紧认真读课文,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给每个学生搭建公平展示的平台,鼓舞了学生特别是平时学习被动的学生,催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灵动课堂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集体的归属感,找到自我的存在感,找到遗失的自信和美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那你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
(二)、灵动课堂让学生彰显自我,个性演绎。
一花一世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期待自己的花期,期待被关注,期待得到认同和喜爱。灵动课堂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的平台,就是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放松自己,彰显自我,个性演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表达方式。所以每一个学生最后所展现出现的东西必然是有所不同的。
通过充分自学、探究、讨论、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等流程,学生完成了对角色和主题的解读,充满自信地站上讲台,站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秀出自己的魅力。经过一天时间的磨合筹备,在课堂上,我看到了一群活力少年,他们配合默契表现自然,将皇帝的昏庸愚蠢、自欺欺人、虚伪与虚荣,大臣们的虚伪愚蠢、阿谀奉承,骗子的贪婪狡诈,孩子的天真无畏、老百姓的懦弱虚伪演绎得活灵活现。然而,最让人惊喜的不是非常有表现力的主角们,反而户籍生里的学困生们的表现。如徐泽峰,他的小组长是一位学习能力比较强的积分生,在小组长的帮助下,徐泽峰读懂了故事,然后他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自己的表演。只见他昂起头高高抬起右手,表情威严、庄重,用他那厚重有力的嗓音,大声宣告:“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其实他的记忆力很差,能背熟这一句台词,做到零失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严肃认真的样子与平时的呆萌反差太大,同学们忍俊不禁。另一组扮演典礼官这个配角的,也是一位户籍生里的学困生,一位非常沉默内向的女孩,以往课堂上她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是被迫必须要回答问题,她的声音小到让人无法听见,往往提问这样的学生,课堂气氛一下子沉闷了无趣了,课堂节奏也慢了。但是这次,到她表演的时候,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她没有了平时的胆怯,神情自然地看着大家,轻声细语地讲完她的台词,并且吐字清晰。两位“典礼官”都获得了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掌声。
哪怕是胆小如鼠的学生,也会做勇敢的梦。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个个都是初生牛犊,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思考,追求自己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将课堂变成张扬个性的场所,让学生释放自己的能量,激发自己的潜能,开启自己的智慧,突破自己,挑战对手。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解读《皇帝的新装》,学生自主探究、质疑思辨、触摸人性,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张力。
(三)、汇聚思想锋芒,精彩生成。
灵动课堂要求充满智慧的光芒,充满灵魂的碰撞,充满人文关怀。灵动课堂一方面要求老师重视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把握教学契机,多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情境,全面参与,深度合作。在灵动课堂思想指引下,我设计让除了演员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评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对象。如果演员是户籍生,评委就是积分生。如果演员是积分生,评委就是户籍生。所谓“旁观者清”,这个时候评委往往比演员头脑更加清晰,个个火眼精金,紧紧盯着演员的一举一动。由于每个角色都有两个评委,角色得分的高低取决于能否得到两个评委一致的认可。可是,在挑剔的评委眼里,要想得到一致的肯定,没那么容易,因为,不同的想法出现了。我还是以“典礼官”为例,扮演者是两位学困生,评委“理所当然”也是两个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小组长们都觉得“典礼官”这个任务难度系数较小。关于“典礼官”的角色,户籍生梁嘉琪是这样认为的:“徐泽锋扮演得好,声音洪亮,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因为这个典礼官要在皇帝面前显示他十分肯定他所看到的新装是漂亮的,也让皇帝看到,他在工作时是很称职的,他在指挥的时候是很有威严的,他认为皇帝喜欢他的手下都像他那样有威严,可见皇帝身边都是一些虚伪而又狐假虎威的人。”另一个评委积分生梁智恒却持完全不同的意见:“徐泽锋的表演是失败的,另一个表演者黄幸怡表现更好一些。因为典礼官的官职不大,在皇帝的面前他应该是表现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所以他在讲话时不敢大声,他是非常控制自己的语气和声量的。皇帝身边都是一些虚伪而又胆小怕事的人。”聆听着一个个学困生的发言,我感触颇深。这堂课进行到点评这一环节,是一种“发现”,发现了学生可贵的品质,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潜能,更是一种“唤醒”,唤醒了学生沉睡的主体意识、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不同声音的出现,使课堂汇聚了学生们的思想锋芒。
在《皇帝的新装》一课里,我设计用点评演员的方式替代了传统的课堂提问:某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方式融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一体,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开启创新思维闸门的金钥匙,有利于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喷发出智慧的火花。于是课堂上便有了精彩的生成,课堂灵活、灵巧、灵透,培养了学生灵气,达到了灵动课堂的目的。
五、结语:
一部分学生被动学习、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不良习行当中一个显著的体现。灵动课堂致力于让积分生和户籍生有效合作,让所有的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有效参与者, 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创建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人帮、人人有展示的平台。坚持灵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学子:理论版》中的《初中语文新课导入艺术之见》
2、《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