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琴 丁蕊娟 吴丹峰 陈浩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不断提档升级,全面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多元化、差异性特征,深入研究其心理特点,才能真正做到育人育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大等心理困扰,针对性进行原因分析。春泉行动,在“学生思政”视域下对高校资助工作心理育人模式开展路径探索:多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注重心理体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校互动、形成合力,常态化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跟踪帮扶。
关键词:春泉行动;“三全育人”;心理育人;贫困生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群众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可持续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1]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资助工作中应该突出其在育人育心方面的积极作用,让资助工作更有温度和深度,在思想引领的同时帮助受助学生提升综合竞争力。
目前,资助工作狠抓落实,资助工作不断提档升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报告》中指出:2020年普通高校资助金额716.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困难学生利益放在前、把资助工作做在前,要努力让资助工作更贴心更暖心。全面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多元化、差异性特征,深入研究其心理特点,才能更好的实施精准帮扶,引导高校贫困生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激发内在原动力。笔者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为例,通过自编问卷对大一到大四年级“春泉团队”成员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0份,全部为贫困生数据。调查对象分布情况如下,大一53人,大二 99人,大三98人,大四40人;男生 39 人,女生 251人。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扰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大等心理困扰。对以上主要心理困扰的具体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探索更好的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心理帮扶提供理论参考。
(一)焦虑
数据显示,70.69 %的贫困生会有焦虑的情绪体验。调查显示焦虑的主要来源有:对未来的迷茫,占68.62%;竞争压力大,占62.72%;对个人的能力不自信,占60.76%;家庭经济困难,占56.55%;学业困难,占52.41%;就业压力大,占52.82%。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加担心自己的学业,由于家庭经济支持、社会资源的相对缺乏,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面呈现出更高的焦虑水平。
(二)人际关系不和谐
大学生正处在自尊水平下降的阶段,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同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际更加敏感,甚至表现出被动社交和回避社交的情况。部分同学由于缺乏社交的时机和技巧,也呈现出朋友少、社交活动少等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有45.52%的大学生希望在如何发展和谐人际关系方面得到帮助。
(三)学习压力大
在调查中,52%的学生反馈存在学习压力大的问题,23.35%的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状态非常不满意。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学习效率不高、努力程度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拖延、学习方法不当、担心就业。主要原因有:第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成就动机更高,90.03%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找到好工作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第二,外在动力占比较高,85.86%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不辜负父母亲人的期望;第三,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水平还处在不断发展提高的阶段,面对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二、“学生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心理育人模式的路径探索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导向,着力构建包括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针对受助学生需求开展心理帮扶,体现心理育人的“舒适度”,在交心互动中强化自立自强意识。
(一)多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贫困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咨询等服务。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针对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开展长期的系列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情绪调节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和晚点评主阵地,以525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文化月等活动为载体宣传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氛围,并鼓励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以线上推文、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在公众号“spring法商”先后推出了《疫情会过去,春天会来临——新冠肺炎防护调试指南》,《期末考试,你准备好了吗?》,《呵护心灵,助力成长》等系列推文,开展了“春泉团队温暖冬日专题讲座”、《疫情期间,如何让居家学习更快乐》等讲座。
(二)注重心理体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团体辅导在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调适能力上效果明显。[2]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增强人际互动,同时,将正确价值观引领、感恩教育、爱与奉献等内容融入活动环节,润物细无声。春泉团队开展了以“感恩、陪伴、成长”为主题的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多次志愿者活动,在合理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可,使其成就动机、适应能力和感恩意识不断增强。
(三)家校互动、形成合力,常态化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跟踪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更多的负面影响因素,在抑郁、焦虑、敌对和人际敏感等方面的表现更突出,[3]需要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开展长期的跟踪帮扶措施。
首先,开展全面摸排,全面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学业困难、经历家庭重大变故等特殊群体。从学生自身出发,及时了解动态信息,主要采取谈心谈话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社交账号动态;积极联系学生家长,构建家校互通模式,在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更多的了解学生成长经历;充分倡导朋辈关注,扩大信息收集面,定期从同学、班委处了解学生的整体状态;做好常规工作,多渠道了解学生情况,通过查课、谈话、班会、晚点评以及每天晚上寝室长定点报告寝室晚归情况等常规工作,深入学生中,了解其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便于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其次,开展针对性重点学生帮扶措施。辅导员老师本着关心关爱学生的宗旨,坚持不懈的对学生进行关注与帮扶。具体帮扶措施如下:
(1)做好家校互动工作。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情绪、学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情况,并适时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建议父母多关心、陪伴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增强朋辈助人意识、提高助人自助的能力。组织心理委员培训,强化理论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助人和自助的能力。
(3)在心理帮扶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督促确诊为心理类疾病需要服药的学生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针对学业困难的学生开展学习规律、方法的指导对于考试焦虑者提前开展心理疏导;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就业帮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简历及面试技巧;针对情感、人际等突发问题进行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P154.
[2]贾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帮扶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第20卷,第1期.
[3]刘镇江.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第5期.
作者简介:廖琴(1988.8~),女,土家族: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丁蕊娟(1983.3~) ,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辅导员、资助专干,研究方向:贫困学生帮扶。
吴丹峰(1992.1~),女,汉族,籍贯:湖北省汉川市,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陈浩(1993.4~),性别:男 民族:汉族,籍贯:湖北省鄂州市,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基金项目:省(部)级教科研项目“春泉行动”:“学生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新探索(2019SJJPB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