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曲塘镇双楼小学226600 )
摘要:教育改革背景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加以有效培养,成为乡村小学班级管理者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不仅有利于促进班级管理质量改善、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主要结合相关实践案例,探讨乡村小学班级管理者有效展开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旨在提供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乡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自律能力,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做出道德选择与行为的能力,主要由自立能力、自行能力与自控能力三项能力共同构成[1]。其中,自立能力是指对自己提出一定要求并严格在生活中遵循这些要求的能力,自行能力是指自觉践行道德原则与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自控能力是指在反思自身行为习惯基础上展开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的能力。自律能力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对于乡村小学班级管理者而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是一项必须达成的重要教育目标,为此,教师应形成对于自律能力的全面认知,把握自律能力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一、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唤醒学生自律意识
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律能力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能够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为自律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空间。为此,乡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思想认识,充分理解开展自律能力培养主题班级活动的重要价值,重视从乡村小学学生的实际特征出发展开实践活动设计,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达成唤醒学生自律意识的教育目标。在此方面,教师应增进对于学生的了解,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具体学生在自律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展开实践活动设计时,综合考虑这些信息,从而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出符合班级管理需求的自律意识培养实践活动。此外,在设计相关班级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调动学科任课老师共同参与其中,以此将自律意识培养与学科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在展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有效助推他们的个人发展。
比如,班级管理工作者可以与本班的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共同设计开展“数学自主学习标兵竞赛”活动,由数学科任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个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数学课上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班级管理工作者应与科任教师一同观察记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安排相应的自律能力培养计划,使得自律能力培养工作更具针对性。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为他们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他们改善自主学习成效,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切实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推动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为有效地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还可以开展“我是小老师”活动,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自主扮演老师,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
二、制定完善班级班规,把控学生自律能力
制定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是保障学生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重要途径[2]。由于乡村小学总体上来说办学条件有限,因而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相对缺乏应有重视,尚未形成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针对这一状况,班级管理者必须提高对于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着力从实际班级管理需求出发,通过制定完善的班级班规,有效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进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加以管理时,教师应重视将刚性管理理念与柔性管理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既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呵护,更好地对他们的自律能力进行培养。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教师应组织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进行集思广益,调动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有利于班级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行为、什么行为会对班级发展和个人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推动他们在班级学习与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
在此方面,班级管理者同样应重视与学科科任教师展开合作,共同推动班规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3]。比如,班级管理者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调动所有课程的科任教师参与其中,先让科任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本课程中应遵循的纪律,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纪律性要求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明确遵守纪律的意义以及违反纪律的负面影响,进而有效地把控学生的自律能力。
与此同时,班级管理者应与科任教师做好沟通交流,让科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班级班规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观察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自律表现,进一步优化完善他们的自律能力,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
三、全面更新管理模式,倡导学生自律理念
教育改革背景下,班级管理者势必需要突破传统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与班级管理模式,重视全面更新班级管理模式,增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主性,推动学生展开自主管理,倡导学生自律理念,从而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能动性调动起来,促使他们主动按照班级规章制度要求严于律己,有效达成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的班级管理目标。为此,乡村小学班级管理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主动了解和学习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最新理论,借鉴先进的班级管理模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灵活的调整与完善,力求构建最符合本班学生特征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律理念真正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得到践行。为有效促进学生展开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班级管理者应重视做好班干部选拔工作,将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和学生推荐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合理地确定班干部候选人,然后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自主选出班干部工作队伍,从而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有效实现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此方面,班级管理工作者同样应重视组织相应的班级管理实践活动,有效发挥班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更好地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加以培养。班级管理者应重视让学生班干部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有效为其他学生树立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方面的榜样,带动其他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严于律己。比如,在与科任教师共同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班级管理者应重视调动班干部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为其他学生做出示范,推动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中得到广泛推行。班级管理者也应重视让各门课程的教师选出课代表,推动他们参与到教学管理实践之中,进而有效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进行培养。班级管理者还可以推动科任教师让学生轮流担任课代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课代表的职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与能力。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担任一周课代表,在这一周内完成作业布置、作业查收等任务,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有效地对学生的自律意识进行培养。
四、建立自律评价体系,养成学生自律习惯
自律,归根结底是让学生自己按照纪律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因此,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自律的习惯,班级管理者需要构建科学的自律评价体系,让学生根据这一评价体系所提供的标准,对于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自律评价,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推动学生在不断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与自律习惯[4]。为此,教师需重视根据学生在自律方面表现出的特征,合理地规划自律评价标准,同时重视调动学生参与标准制定过程,推动学生对于自律水平展开深度思考,让学生形成对于高度自律意识的综合全面认知,从而进一步推动他们在班级学习与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在此方面,班级管理工作者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的课程细化自律评价标准,以此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自律评价标准的相关细节性规定要求自己,有效改善他们的学习成效。
比如,针对小学语文学科,班级管理者可以推动科任教师为学生制定“语文学习自律评价表”,在这一评价表中具体规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形成的良好自律学习习惯,如:(1)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主动对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生字、生词、成语以及好的语文表达等语文知识进行复习;(2)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3)主动预习即将学习的语文教学内容;(4)自主朗读已经学过的课文,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良好的自觉朗读习惯。通过制定这样的自律评价表,班级管理者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律目标,推动学生根据评价标准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除推动学生展开自我评价之外,班级管理者还应重视促进学生展开互相评价,以此让学生获得关于自己自律表现更为多元全面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地改善他们的自律情况。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背景下,乡村小学班级管理者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重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加以有效培养,从而真正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推动学生获得良好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形成对于自律能力的全方位认知,通过积极开展班级活动来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制定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子女能力,通过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理念,通过建立完备的自律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形成自我反思与自我把控的良好自律习惯,进而真正促进学生的自立能力、自行能力及自控能力提升,有效实现班级管理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高海明.学生自觉自律 管理事半功倍——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J].电子乐园,2018(6):271.
[2]张晓林.自律自治——班级管理的"一剂良药"[J].平安校园,2016(012):86-87.
[3]王晓燕.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读与写(上,下旬),2019(022):214.
[4]王莹.基于自律的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7(33):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