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莎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 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本文选取《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案例,围绕黄土高原区域背景、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危害、措施”,研究以问题为切入点重组教学逻辑,开展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通过层层设问,旨在引导学生在主动寻求一个个问题解决方案中训练区域认知的技能与思维,实现区域认知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问题驱动 水土流失 区域认知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具备地理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1]。区域认知素养的落实包括运用适当方法,筛选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关联,评价区域发展的条件、问题和发展方向。
高中必修第3册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至关重要。第二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为案例教学,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思路方法。教师应将必修3教学立足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重组教学逻辑,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因此本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专题,以问题驱动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一、基于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2]。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分析特殊区域问题至普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必须以问题驱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依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区域地理知识。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必须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基于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实例
从学生学习现状分析,部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学习基础较差,区域地理内容是教学难点。因此本文选取一节教学实例,探讨教学中的不同环节以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一)自主预习,布置任务
教师在自主预习环节设置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问题,此问题需将知识点细化,且设问明确,易被学生理解,记忆,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一类是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课堂教学重难点。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
1.基础性问题
(1)读地图册,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
(2)阅读“探索”部分内容,描述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水土流失?
(3)读图2-1-4,说说黄土高原上塬、墚、峁三种地貌的区别;
2.探究性问题
(1)设计实验演示“水土流失”现象;
(2)搜集黄土高原相关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二)设计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主要解决学生通过自学后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从而使得思维进一步强化,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
1、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泾渭分明现象的图片,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高原景观图片,请学生直观感受图中现象并推测产生的原因,教师进一步设问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本环节,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黄土高原区域有初步整体的认识。
2、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演示:
(1)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2)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3)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
(4)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哪一个几乎没有水土流失?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实验现象,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形成分析水土流失原因的思路框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迁移应用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结论,让学生掌握区域问题的分析方法。
3、水土流失的危害
材料一:黄土高原面积约6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就有45.4万Km2,占了全区的71%,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有16亿吨有科学家研究过: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cm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目前测算得出的结论是: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层厚达1cm。
材料二:开封“地上河”示意图。
学生合作探究:(1)水带走了什么?对农业有什么影响?(2)水将泥沙带向了何处?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3)结合黄河含沙量的变化情况,观察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的位置,两库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什么?
4、水土流失的治理。
材料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认为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几百万年来的地质现象,但1万年以来剧烈的沟谷切割情况表明,人类活动是引起这个地区
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3]。
材料二: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广阔的源面上平整土地,增加水流的下渗,削减了地面径流;在田间路旁营造护田林网,形成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在坡度大于25“的陡坡上,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在缓坡上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拦泥保土,淤地造田;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固定了沟床,稳定了坡脚;在沟谷中修建水库,拦截雨水和地表径流,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选育良种,发展地膜裹盖技术,科学施肥,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又保持了水土。
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新闻材料,结合地形地貌,把具体措施与地形地貌结合在一起。将以上具体措施划分为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并标注在地形纵剖面图。
(三)引发思考,追根溯源
学生在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后,梳理问题链形成思维导图。教师继续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师引导学生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思考除了黄土高原还有哪些地区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呢?(举例说明: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石质山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等)从特殊区域问题递进到普遍区域问题,进而总结一般逻辑思维,学生学会区域问题分析以及区域方法的迁移应用。
三、结语
本文在以区域问题为切入点的探究性学习中,通过教师设计相关的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围绕“区域背景、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危害、措施”,利用系统步骤,引导学生在主动寻求一个个问题解决方案中训练区域认知的技能与思维,实现区域认知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地理教育,2017(1),4-6.
[2]李维东.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