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文插图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级课文插图运用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   作者:郑海英
[导读]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元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插图的使用对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以直观具体的画面,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输出语言,拓展学生的阅读界域。

郑海英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  351100
【摘要】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元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插图的使用对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以直观具体的画面,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输出语言,拓展学生的阅读界域。
【关键词】插图  中高年级  编排特点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020-02

        在小学教材中,插图是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它不仅可以辅助教学,也是师生研读教材的重要资源。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数量众多,画面丰富,与文并茂,增加了课文的趣味性、形象性。教学中运用插图,是最为方便直观的教学手段之一。当前,在低学段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识字、学文、习言。然而到了中高年级却鲜有教师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辅助教学,导致插图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例,全册总共有27篇课文,其27篇课文,其中25篇配有插图。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教材解析”的最后一部分内容都是对课文插图内容及其用作进行介绍。这充分说明了在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插图的运用依然是具有可行性的。下面,笔者将从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特点和课堂运用策略进行阐述。
        一、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编排特点。
        (一)相合文本,突显重点。这些配图有的是放单元的扉页上;有的穿插在文本中;有的即是插图,又是文章的背景。它们是配合课文内容存在的,表达全文描述意思的插图只占少数,多数插图则是展示了课文的片段内容。由此可见编者是将插图运用在了文本的重点、难点之处,既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认知,又能够对课文作深入的体会,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的语用导图。
        (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
        1.人物画像。配有人物画像的插图,有的是作者画像,如泰戈尔等;有的课文刻画的人物画像,如周恩来、梅兰芳等。
        2.各种景观。有的是自然景观,如课文《观潮》插图是浩浩荡荡的“海宁大潮”;有的是人文景观,如课文《圆明园的毁灭》配图“大水法的遗址”。
        3.事件场景。如《慈母情深》插图“我”前往母亲工作的小厂要钱买书的场景,《牛郎织女(二)》的插图是“鹊桥相会”的场景。
        4.内容体现。《桂花雨》插图有一树浓密的叶子、一簇簇小巧精致的桂花。
        5.作品意境。散文类和古诗文类课文一般配有与作品意境相吻合的插图,如《白鹭》插图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展现了白鹭如诗如画的美,与作家隽永的文笔相得益彰。
        二、中高年级语文课文插图的教学运用策略
        根据以上对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插图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教材重要资源之一的插图,承载着情节内容、思想意境等方面的内涵,因此,开展多样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读图训练,对课堂的教与学都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一)巧用插图,加强内容把握
        1.借助插图,梳理课文内容。概括和复述是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的重点之一。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文章的条理是一大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借助插图这根手杖,势必能够帮助学生。《盘古开天地》课文的一组插图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讲述了混沌中睡、挥斧猛劈、顶天立地、身化万物的故事。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连续插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每幅图的内容,再找出与之对应的语段,把语段概述成句,再改为词。而复述课文时,利用插图的提示,也能够事半功倍。
        2.借助插图,深化课文内容。很多插图本身就是课文主题的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插图的利用往往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手术台就是阵地》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通过给插图题标题“争分夺秒”“忘我”“我不是客人”等,展示了对文章深入的理解和对中心的把握。
        3.借助插图,记忆课文内容。背诵是对加深理解,积累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课文都有背诵的要求。而课文中的插图,既反映课文内容,又突出课文中心,能够以图导文,帮助学生降低背诵难度,增强内容识记。
        (二)巧用插图,指导阅读策略
        1.借助插图,进行预测训练。预测是一种常用的阅读策略,也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预测”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旁批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呈现了预测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一处旁批便是“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这里便是在指导学生利用插图,抓住图上老屋的表情神态进行对故事的发展展开预测。通过训练,学生逐渐重视平时容易被忽略的配图,并能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插图时,能有意识主动地进行预测,使之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
        2.借助插图,进行提问训练。“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阅读时提问,带着问题阅读,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成为积极的阅读者。提问的策略很多,借助插图提问对于刚刚学习提问的中年级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以直观的图画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也能通过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问题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表现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状态,第二幅展示的是正在飞行的飞机。两幅图互相呼应,暗含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扩大提问的范围。
        3.借助插图,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对同一主题不同语段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兼纳吸收,深化积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和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翠鸟》都以“翠鸟”为描写的对象。在教学《搭船的鸟》第二自然段时,通过图文的方式引导感受翠鸟外形颜色的美丽。之后,出示《翠鸟》的插图,通过两幅插图的比较发现,《搭船的鸟》以写意涂抹突出外形中颜色的特点,而《翠鸟》则是以工笔细描每一部分的颜色。接着出示《翠鸟》第一自然段文字,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有序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再比较两个描写外形颜色的语段,发现观察角度和语言文字的不同,从而增加了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丰富了学生对翠鸟外形的认知,增加了对语言文字的积淀。
        (三)巧用插图,唤醒审美体验
        中高年级语文课文中的这些插图绘画风格不同,体现了插图作者和文章作者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更体现了美育的渗透。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通过图文转换、文图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品位与审美情趣。
        1.巧借插图感意境。就文体内容而言,诗歌类、散文类课文的插图,要关注插图的意象,从而感受其意境。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配图上绵绵群山,猎猎寒风,皑皑飞雪,千帐灯明,教学中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再引导学生思考:此时的纳兰性德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心里想的又是什么?对照插图,展开想象:词人心中的故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由此深刻的感受词人远去关外,在风雪之夜思乡怀亲辗转难眠的心情。通过插图中表现的诗意来把握诗歌或散文类文章中的神韵和情感,对阅读经验尚浅的小学生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
        2.巧借插图悟人物。对人物画像的插图,要结合文本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等揣摩画像特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如六年级上册“鲁迅单元”,在单元扉页上以鲁迅肖像为配图。图中鲁迅直直竖着的头发,严肃的脸庞,浓密的一字胡,都体现这位以笔为枪的战士的斗志与精神。课文《有的人》的配图是侧身站立的鲁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看图:鲁迅身躯并不伟岸,却是人民心中的巨人,是什么让他能够巍然屹立在人民的心中呢?学习诗歌后,再品图中的鲁迅:“那直立的短发是对敌人的不屈,那紧锁的眉头是对敌人的轻蔑;那挺直的腰板只为人民俯下,那紧抿的双唇只为人民疾呼。”从图到文,从文到图,学生深入地体悟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巧借插图品场景。与课文故事情节相关的插图,要借助插图回味故事场景,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增强对文本情节的掌握,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如《慈母情深》中的插图:逼仄的屋子里缝纫机、人、货物一个挨一个,母亲弯曲着极其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神情专注;“我”发现母亲后,一脸的惊讶和痛苦,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我”在工厂找母亲的场景。这一插图还原了作家笔下的场景,有助于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场审视母亲的辛劳,体会作家当时内心的惊讶、酸楚,也令学生对“慈母情深”有了一次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四)巧用插图,帮助语言输出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隐含着“艺术留白”,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积极挖掘插图中的想象因素,巧妙地加以开发拓展,那么静止的图画则会活了起来。通过对插图的留白的观察,可以激发学生发挥艺术联想,进而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穷人》一课讲述了贫穷而善良的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蒙遗孤的故事。很多学生通过课文都能说出渔夫与桑娜心地善良。学生理解的“善良”是做了好事就善良,这种“善良”是千篇一律的,没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可以说这种感悟和表达都是浅显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渔夫与桑娜的善良呢?故事至渔夫掀开蚊帐时结束,这正是对应着课文的插图。教学中,可以利用“穷人归来”的画面,抓住课文中“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句话,想象:“当渔夫掀开蚊帐,看到了西蒙的孩子已经躺在自己的床上以后,与妻子桑娜的对话场面”,续写“渔夫归来之后……”想象这一家人今后“痛并快乐”的生活情景。此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有根基,有温度的。而在表达的过程中也真正理解渔夫与桑娜这种“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理解穷人虽然生活贫穷,却拥有高贵的灵魂。这也是作家托尔斯泰为雨果的诗作所打动而创作这篇短篇小说的原因。
        (五)巧用插图,拓展读书领域。
        1.突破界域,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堂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一篇课文,而是要突破课文的界域限制,找出与之相关的宽泛外延。这种结合点之一,便是插图。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插图来拓展阅读空间,将课文蕴涵的意趣和理趣放大,或者以小见大,拓宽学生眼界,实现知识的有效嫁接。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插图中有一群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室里读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由插图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衣着打扮,研究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开展相关的综合性学习。
        2.突破界域,开展读书活动。中高年级的课文插图,很多是展示了课文重要情节内容,这就犹如一部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如《慈母情深》的插图展示的是“在工厂找母亲”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极其劳累的母亲,那么她还一个怎样的母亲呢?学生对“母亲”这一人物有了更多的好奇,此时便可以引导学生那去读作家梁晓小说《母亲》,从作家更多的语言文字中感受母亲丰满的人物形象。
        叶圣陶先生语:“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巧妙地运用插图,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更有趣、更有张力。因此,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插图的价值,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