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教材解读与使用建议——以《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为例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   作者:陈艳
[导读] 随着新教材使用逐步推进,对教材进行专业化解读就成了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必须提升的能力。笔者希望从多元视角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和总结教材使用的可操作性技巧,指导学生掌握解读教材的方法,提高学习自主性和教学实效性。

陈艳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311100
【摘要】随着新教材使用逐步推进,对教材进行专业化解读就成了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必须提升的能力。笔者希望从多元视角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和总结教材使用的可操作性技巧,指导学生掌握解读教材的方法,提高学习自主性和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教材解读 多元 系统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031-02

        一.多元视角下的教材解读
        1.模块立意解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本模块是在我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多元治理格局的背景下,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视角编制的。首先,过去我们提起“治理”,总是会与“政府”关联,而多元主体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变革,“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司法机构、社会组织、公民都能成为治理的主体之一,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最大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在当下多元利益和多元价值激荡的现实下出现的变革。其次,协同治理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制度侧重权力分立与制衡,协同治理侧重于多元主体发展的均衡性,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酝酿出的新型治理体系,在实际上重构了政党、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揭示了只有多元主体相互协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本模块中涉及了多种主体,包括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公民等,一方面从宏观角度为学生充分展示了多元主体在参与国家治理方面彰显的力量,使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我国如何在党的核心和引领作用下,调动社会团体、公民等的能动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形成理念认同,即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学生学习,都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达成目标的,都需要通过各主体间的利益、观念的协调与合作,寻找到合适的弹性机制才能共谋均衡发展。
        2.模块内容解读——系统思维谋划全局
        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前建议用系统思维总览全书,弄清整体教材编写的逻辑思路,教学才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本模块名称是《政治与法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实践的总结和思考,它包括三个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它删除了旧教材的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重构了旧教材的第一、第二单元,将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整合,形成了新教材的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从核心逻辑看,本模块遵循了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其中党的领导是核心,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归宿,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从一致性上看,这三个单元内容共同指向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设想,指向的是实现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文整理后,我们会发现新教材内容更为系统,主题更为明确。三个单元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层次不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目标,三大要素间形成上下联动,前后接续,有序推进的效果。
        3.单元内容解读——多种制度发扬民主
        (1)单元定位
        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编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所以,没有人民中心理念,就不会有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当代多元主体理念下,人民逐渐成为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参与者、受益者,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才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最终价值、根本标准和强大动力。见图示
        (2)逐课解剖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国家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制度体系的建设中还需要多管齐下才能实现。第四、五、六课就是从此角度入手。
        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揭示了我国的国体这一最重要的国家制度。虽然表面上看教材内容并没有大的变化,始终围绕“人民民主专政”,但从逻辑思路上、部分内容调整、综合探究内容上看,更有启示性、更具系统性。
        第四课从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延展开,提纲挈领式地概括了党关于人民民主权利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等;概括了五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系列制度;概括了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两种主要实现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等,宏观地阐述了我国的国体以及如何巩固这一国体,也为第五课、第六课做好了铺垫。一方面从民主与专政角度出发,特别聚焦“人民民主的特点”,一方面从国家内外职能的角度出发,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提供可靠保障。见图示
        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从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来探讨如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第四课多种制度保障的具体延展。本课遵循“人民——人大——人大制度”的内在逻辑,强调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不仅从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而且从社会层面的民主制度,阐述如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也是第四课多种制度保障的具体延展。


本课内容虽与旧教材相似,但编排变化较大,它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单列一框,将之与其他基本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整合在一课里,打通了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与社会层面的民主制度,实现了两种类型多种制度的有机衔接,更系统地呈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形式,较之旧教材的分散式分布更为简洁明了、综合性更强。
        总之,当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看待这三课的内容,就会发现新教材是通过整体编制的调整,来说明我国丰富多样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进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多种制度对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着深远持久的意义。
        二.多元视角的教材使用建议
        教师深度解读教材,是为了有效使用教材,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无论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有多少差异,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多元视角阅读、把握教材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1.多元视角的阅读建议
        (1)微观视角: 把握好核心观点和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材各段落的正文内容是全书的血肉,核心观点则是支撑的骨架。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反映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学生要能从大视域的角度有效解读教材,提炼出核心观点、理论逻辑,存在不小的难度。
        首先概括段落层次就是一大拦路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各段落思路时,可遵循“个性——共性——个性”的方法,通过典型段落的解读,让学生概括出三至四种基本方法,如“先观点后论证,或先举例后说明,或前后照应中间分析”等。
        学生再运用自主概括的方法,多次尝试整理,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方法,从理清段落层次,进而归纳出各段的核心观点,找到段落的中心句。教师指导学生将各段核心观点汇总,确定一框的中心点,由此及彼地延伸,建立知识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的集成块,明确一课的核心观点。
        (2)中观视角: 正确处理好正文与辅助文、单元内容与综合探究的关系
        新教材的每一框都由正文与辅助文组成,每一单元后安排一个“综合探究”。正文当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值得细细研读;辅助文是对正文的补充阐述;两者是君臣佐使、同心协力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辅助文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辅助文的使用方法,有助于增强对正文的理解。辅助文包括“导言、探究与分享、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简要框架”,分别从框、课、单元三重维度为正文服务。“导言”是从课角度作最简要概括;“探究与分享”、“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是从框的层面,以图文结合形式充实核心内容。
        综合探究是单元内容的高度凝练和课外活动延伸,它与单元内容的携手能把校内与校外两类课堂两种资源紧密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其中“探究活动目标”紧紧围绕核心内容——人民当家作主,感悟民主、理解制度优势;“结语”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十分精要地概括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及其作用,可以作为单元教学的指导和总结。“探究活动建议与路径”可以拆分到课堂教学和假期社会实践中去落实,以使教学更具系统性。
        如《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第二单元和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内在逻辑。
        (3)宏观视角:把握好“整体和部分”、“隐性逻辑+显性思路”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涵盖了单元内各框、课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着三个单元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涉及单元内容与整个教材之间的结构体系。
        把握好“显性思路+隐性逻辑”的关系,意味着除了解读某个单元内容,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单元内容与内容同一性指向的关系。
        2.多元思维可视化呈现的建议
        如何将抽象的思维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构建学科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学科思维导图不同于随意自由发散的思维导图,能把零散的学习内容塑造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分而化之,合而击之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构筑结构化单元内容,到建构以隐性逻辑为主线、涵盖多元视角的大视域下的单元思维导图。
        首先,分而化之。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现成的教材编制思路,逐一解读各段内容,再遵循“段—目—框—课”顺序,搭建各课的基本框架。理清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递进式、并列式、归纳式、演绎式,将数课内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串联起整体结构,形成结构化的单元内容了。
        其次,合而击之。单元内的内容指向是具有同一性的,全书内容的指向也是具有同一性的,它贯穿于全册内容,但往往更为隐蔽和凝练,需要指导学生用宏大的眼光纵览全书,统筹全局。下列是以第二单元为中心构建的《政治与法治》结构图示例:
        如果能把大视域下的教材内容解读,以更多元的角度,把多元的思维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理清图示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强化学习内容的结构、规律、特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科功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社会组织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王振海等 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江必新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5日
3.《教材编写思路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思考》刘媛著《教学月刊》2020年10月刊
4.《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4年9月5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