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成类,培养核心素养——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   作者:冯晓燕 高静
[导读]

冯晓燕  高静    乳山市冯家镇中心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049-01

        温儒敏教授谈及语文部编教材的特点时指出:部编教材倡导“多读书,会读书,读整本书。”首师大蔡可教授在分析当下语文教学的问题时也提出“读书方法引导缺失,教学几乎都是精读精讲,学生的阅读行为难以实现”,等等。可见,贯彻好部编教材理念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即为阅读,而更新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群文阅读。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这一阅读教学新形式,既是对国外研究性学习先进经验的借鉴,也是对国内优秀教师实践经验的吸纳,同时更是对统编教材“专治不读书”理念的贯彻。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
        较之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形态。
        群文阅读,是通过精心组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以“组”出现,需略读与浏览。它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改变和优化人的思维方式,使阅读者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阅读,师生交流分享,然后在合作探究中实现集体的建构。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群文的阅读,整合从群文中得到信息,并且在群文之间进行连接,达到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和认识,从而加深理解,最后迁移运用。这是群文阅读的优势,也是群文阅读应该做的工作,即整合——连接——比对——建构。
        所以群文阅读具有理念的先进性,主题的开放性,内容的丰富性,学习的自主性,模式的创新型。
        三、聚文成类,培养核心素养
        群文的阅读策略以“互文性”文章为主,选择文章组成群文,聚文成类,多种角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其中,组聚成类是群文阅读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组合共性文本,培养聚合思维
        以《背影》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将该文和龙应台的《目送》以及舒乙的《父子情》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儿女之情的理解。
        作为散文,文体特征明显,处处饱有真情实感,即使是在一些叙述的语句中,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比如说,《背影》中关于父亲执意要送我上学的那部分“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再三叮嘱”“终于”“颇踌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细腻描写,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已跃然纸上。



        这样细腻、深刻的父爱在舒乙《父子情》一文中也有体现,看似朴实无华的叙述却时时都在抒发着作者的真挚情感: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一见面,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盲肠,腰直不起来,站在那里两只手一齐压在手杖上……
        同样,《目送》一文中不管是作者目送华安的离开,还是回忆起已故的父亲,文字简洁朴实,但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情、母子情却深沉而悠远。
        2.聚集补充文本,产生整合效应
        以《桃花源记》的教学为例。东晋末期是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而桃源村则是作者对比现实社会所虚构出来的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理想存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理想社会?陶渊明式的理想生活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济世主张?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就必须通过群文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去理解陶渊明的理想。
        结合南北朝诗人张华《轻薄篇》可知,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不堪的一个时代。百姓苦不堪言,王侯贵族穷奢极欲,过着纸醉情迷、醉生梦死的生活。与《轻薄篇》相印证的还有张载的《七哀诗二首(其一)》,也写出了汉末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不仅普通百姓朝不保夕,连最高统治者也遭遇了灭顶之灾。诗人通过写刘汉王朝陵寝遭受空前的破坏,写出当时社会动荡之剧烈。
        结合上面两篇诗文,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东晋时代给陶渊明心头烙下的伤痕。如此多文本的补充,可以从各个角度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产生整合效应。
        3.选择相悖文本,形成矛盾张力
        以《社戏》教学为例。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读文章后不难发现,文章中所描述的“社戏”并不好看,甚至可以说是无聊透顶,但最后为什么“我”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作者要抒发一个什么样主题?我们可以把同时期鲁迅的其他文章拿来进行群文阅读,比如《故乡》和《祝福》。
        《故乡》同样是鲁迅的小说,但是,笔下的农村人物却绝不像《社戏》中的小伙伴和六一公公那样美好,杨二嫂粗鲁、市侩、贪小便宜,曾经淳朴善良的小伙伴闰土木讷麻木,这些都和作者所描绘的《社戏》中的“故乡”和“人”不一样。
        《祝福》一文中更是直截了当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曾经那么坚强的一个女性,在经历了丧夫、改嫁、丧夫、丧子的一再打击,以至于身心无所寄寓。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除了整个时代因素外,生活在鲁镇的其他人:四叔、四嫂、柳妈……哪一个不是把祥林嫂推向死亡的凶手呢?
        通过以上相异的文本对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在内容、主题或细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并因此形成了理解上的巨大张力。
        总之,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可以采取“1+X”式的群文阅读形式,“1”是经典文本,“X”是课外扩充的其他文本,“X”的补充,是为了促进“1”的理解,最终形成以一篇带多篇、组文成群、聚文成类的网状阅读教学结构,从而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