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曾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   作者:曾璐
[导读] 阅读的本质,可以看作是文化的传承。现阶段,我国已经国全民阅读列入到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才能够使其能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对此,文章针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思考。

曾璐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吴村完小
【摘要】阅读的本质,可以看作是文化的传承。现阶段,我国已经国全民阅读列入到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才能够使其能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对此,文章针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兴趣;阅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079-01

        1注重阅读教学引导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催化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这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刺激,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效果,当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时,便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下两个层面出发:
        1.1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提出教师需要转变阅读教学思想,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质疑,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阅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重视思考并敢于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需要适当的进行点拨,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以“一次成功的实验”文本阅读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文章取名是一次成功地实验呢”“作者认为什么是成功呢?”,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是从讨论的结果来看,大家并未充分理解题目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本的一个片段,“教育学家让三位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最后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请思考“为什么最终会获得成果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会议文本的最后一句“教育家问小女孩最后说了什么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为什么最终实验能够取得成功,学生A回答“三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因此他们取到了成功”。在阅读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
        阅读中学会质疑,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阅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细读、略读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时记录文本中的优美词句、针对困惑的问题做好批注等。以培养学生“略读”能力为例,以《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导读中“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通过阅读这边文章,思考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从阅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段导读中,明确了略读的目标,提出了课文的阅读要求,首先,通过阅读能够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了解文中所要传达的历史意义与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并在小组内分享。


可以使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略读课文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2拓展阅读的渠道与层面
        2.1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阅读内容
        首先是作者的延伸,在语文教材中,往往会收录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选段,在阅读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课下搜集作者的优秀作品,实现拓展阅读的目的。以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文本阅读为例,将阅读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部分,首先,预习中让学生搜集朱自清的文章,了解他的生活背景、人物经历、写作特色等。其次,在课堂中,深入分析“匆匆”这部作品中朱自清想要传达的情感,并探讨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最后,阅读教学活动结束后,让学生阅读朱自清其他代表作,例如:传达爱国情感的作品、描绘自然美景的作品等。
        其次是内容的延伸,教材中不乏一些作品内容相似,但是想法不一致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例如“一千零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的民间故事,加深对国外孩子命运与生活的理解。
        2.2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近年来,虽然教师已经开始逐步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但是从实践教学成果来看,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如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要任务是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开展诗歌的阅读教学活动,实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诗歌阅读素材语言极为精简,给学生预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如何让学生能够进入到作者描写的情境中,并感知作者传达的情感,需要教师能够利用眼看和耳听的方式,全方位感知与体会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题西林壁”诗歌教学为例,首先,课程的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家搜集的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学生A通过查询网络资源,了解到作者苏轼的写作风格,学生B回答:“通过查阅网站,了解到题西林壁介绍的是庐山的美景”。其次,教师把这首诗歌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初步感知作者苏轼想要传达的情感。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在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D回答“由于看到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请思考“庐山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的呢?”,并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全景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庐山的雄伟壮观。通过创设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诗人苏轼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目的。
        结语
        长期以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并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兴趣的培养方面,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陶姗.新课标下培养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科技风,2020(12):34.
[2]李春燕,朱娟.略教精学:有效落实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J].新教育,2020(26):5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