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   作者:张爱娟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维培养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指标。类比思维作为引导学生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主要思维方式,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类比思维的运用进行探析。

张爱娟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前孙镇楼子庄学区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维培养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指标。类比思维作为引导学生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主要思维方式,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类比思维的运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类比思维;教学实践;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117-01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特点,其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利用已有知识或者熟悉的情境,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类比关系能够让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迁移,并完成新知识的有效获取以及思维能力的拓展。但是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而缺乏通过类比迁移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之间内在关系的意识,这使得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多的是实现知识的积累,而缺乏类比思维的科学培养与训练。类比思维在运用中主要通过联想和对比的方式激发个体探寻新旧知识的相似和相异点,在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升华。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塑造的关键阶段,笔者接下来就根据教学实际,对类比思维的运用途径进行探究[1]。
        一、根据认知规律,探究类比空间
        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一方面呈现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感知,这种感知逐渐从一种笼统且不精确的阶段向较为具体而精确的阶段过渡,并开始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当然这种认识是不稳定,缺乏持久性的,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另一方面其想象力较为丰富,且能够在模仿、再现中获得直观而具体的情感认知,这种想象虽然依然天马行空,但是更加具象,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认知特点不仅表明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更为类比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不同知识点之间形成的初步联想,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的这种联想不断强化、稳定。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文本设计中,编者利用“自然奇观”的主题收录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四篇文章,教师可以利用类比思维为学生展开群文阅读,紧紧围绕着“自然奇观”这一核心,探究不同文章在描写角度和情感抒发方面的异同点,例如有的学生将《观潮》中作者对钱塘江大潮来临之前的声势气魄,万马奔腾般的描写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中“雅鲁藏布江焦急万分,立即卷起巨浪,拐了一个弯,向着印度洋方向匆匆忙忙呼啸而去,于是便形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对大峡谷神奇壮丽的描写进行对比,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壮美的热爱。在这样的类比阅读中,学生能够利用文本之间的情感联系,探究类比空间,并实现思维的训练与拓展。



        二、注重情境设计,激发丰富想象
        想象力是创造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个体进行创造力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象是他们欣赏、探究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而如何让这种宝贵的思维品质得到最大的尊重与发挥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想象空间十分有效,一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对学生的想象视而不见甚至横加斥责,这样的教育过程很容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让其思维沿着教师的主观意愿发展,从而失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勇气。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而类比思维的运用就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构建的方式,为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情感的对比中,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跟随作者或悲或喜,或叹或喟,在情感共鸣中构建出更加具象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独坐敬亭山》的过程中,教师先结合古诗词的内容为学生做一段简单的课前导语,让学生在空旷、孤寂、闲适的氛围中初步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与诗词已经相称的水墨画,高松的青山,悠然自得的诗人,鼓励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潜心体验作者创设的一种朦胧、恬淡却孤寂的意境美。这样的类比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让学在联想的过程中逐渐突破文字的羁绊,发现文本背后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
        三、丰富课程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可能性,如学生的提问,师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等,都能够成为一个“解锁”新知识的契机,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旁征博引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其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教师在日常积累与备课过程中,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新知识进行查阅,让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内容,更能够拓宽知识视野。在类比思维运用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让文本内容嵌入在特定的背景之中,而学生在类比分析中也能够进一步体会作者行文的合理性以及情感表达的流畅性。
        例如在《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战争与和平”为学生引入苏联卫国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让学生在文字与影视资料中指导战争的牺牲,这样的类比过程才更加具体,进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战争中这些英雄的崇敬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结束语
        总之,类比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去伪存真,也可求同存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科学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探究类比素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比较思维,并获得更加全面的教学效果。当然,类比思维更多的是被运用到数学、化学等学科中,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少见,一些教师在运用中存在着缺乏规划,生搬硬套的问题。针对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切实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到类比的基础,避免盲目类比,而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廷喜.小学语文教学中类比思维的运用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8):40-41.
[2]卢艺.较出异与同,悟出得和失——类比教学法对丰富学生语文认知的影响[J].好家长,2017,(59):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