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   作者:缪志强
[导读] 近年来,关于教育核心能力的争论不断,尤其是在中心历史领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理解历史的知识和能力,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核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每位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教师应认清教育现状,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能力。

缪志强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  安庆  246000
【摘要】近年来,关于教育核心能力的争论不断,尤其是在中心历史领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理解历史的知识和能力,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核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每位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教师应认清教育现状,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132-02

        前言:一些中学历史课缺乏活力,教育氛围枯燥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中学历史作为当前我国教师改革所倡导的重中之重,在各大学校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已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课题。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中学历史的教育问题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困惑。
        我国教育在不断进步,但整个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应试教育仍然是现代教育的中心。应试培训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首位,注重学生书面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只能用来回答问题,不能从中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运用“题海战术”,从大量的练习中寻求一小步的进步。然而,这种策略只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单一的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探索性地思考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提高的黄金时期,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能力是指学生逐渐适应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一位著名的教授科学家曾在《基于核心能力的发展规划》一文中有过这样的理解。为了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研究课题的重要地位,2013年,我国教育部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改革的条例。历史是实施“高考”表达和体验的关键。它能激发学生复试的能力,使他们在经验中成长。在实践中取得进展。同时,历史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的重要课题。它们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广泛应用性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必须认真学习、认真挖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二、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
        (一)忽视让学生自己做历史的过程
        许多老师说:“我告诉过你这么多,他们怎么还能学呢?”这说明,仅仅听老师讲解知识,或者仅仅看老师讲解黑板上的公式,对学生学习历史是不好的!不要让学生测试老师的想法。为了学好历史,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历史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教师应为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运用自身的经验和思维方式遵循相关的历史规律创造适当的条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即让学生把知识内化,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二)重视教什么而忽略怎样教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教学生什么?学生课后学习什么历史知识?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但教师不仅要讲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脉络”,看到特定知识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教方法和思想。教师应该教学生问自己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历史教育的核心是过程。历史课不仅能取得成绩,而且能展示出取得成绩的过程,并注重这一过程的教育价值。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新课改的目标是全面提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在一个实际中学的历史
        教育中,由于一些中学历史教师都是年龄较小的教师,在教育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进行实质性的创新,缺乏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中学历史教师在专业素质和新课程的要求下,很难适应教育模式的转变,不利于中学学生学习的发展。此外,一些新教师缺乏教育经验,遇到新的教育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发展。
        三、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了达到对方的理解或理解而实现实施。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师的教学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教育,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概念,使教学更有效、更省力。


从学生的角度介绍学生进入课堂,帮助学生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变,学生如何思考、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认知权利,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二)精讲多练,还学生自由空间
        演讲与锻炼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动嘴、动手、动脑,有助于学生在出勤时思考和学习,有助于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时,这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因为自由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基础。但也必须相互独立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应充分反映自己在课堂上的主要职业,教师只起到辅导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记录,学生的学习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笔记和收集的文件。教师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趋势和学习情况。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帮助。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势在必行。他们自身的素质包括对知识的约束和更新,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力等等,比如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良宇说:“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学习,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精湛的演讲艺术,而不是僵化、枯燥,要将博大精深的历史内容转化为枯燥的理论。
        1整合目的要明确,有效
        在信息技术与历史融合的过程中,要以课程目标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改进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把信息技术“无迹可寻”地融入课程实施,小到任何图像、任何视频,任何文本的选择和使用都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要牺牲课程目标去做一个剧场,也不要机械地照搬。盲目地遵循形式,不仅不可以达到整合的目的,还可以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任何反应,并积极给出“答案”,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研究中求知,快乐起来。
        2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
        利用互联网利用学习空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但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一定的障碍。由于学生的注意力被放在网络学习空间,这影响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学生对教育的评价,很多学生倾听课堂教育的观点,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育,使课堂的建立适应学生的需要,并清晰地展现智慧。
        3设置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需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并可以自主提问。这种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又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
        设置问题情境和培养学生学习,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观念,改变传统的"传递知识和理解"的方式。教师应就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且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害怕问错误的问题。教学知识的丰富和更新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育部门应采取不同形式教学培训,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观念,突出了教学技能创新的重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内容和知识需求提出相应的问题。
        4有趣的引出课题
        有趣的课堂引入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上课有兴趣,这是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的重要环节。刚开始讲课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用一些有趣的话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引入这节课的主题。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们讲讲有趣的和本节课有关的小故事,然后借机给同学们抛出问题,这样同学们首先就会被老师讲的故事所吸引,之后呢也就会顺其自然的思考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会让同学们感到更加有趣,也会提高学生们对于历史的兴趣,同时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结语: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们致力于在平时的培训和教学中培养出更好的人才。除了掌握班级教育的知识外,还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和新时代的要求。在注重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的同时,还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视角,关注和分析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保持分析、总结和逻辑思考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提高,为今后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总之,每一堂历史课,都需要教师们用心去上,只要态度端正,积极进取,就会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高效更加有用。
参考文献:
[1]朱恩玉.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1000(001):231-231.
[2]罗凯.时空观念素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潘民远.浅谈构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码设计.CG WORLD,2019,1008(010):144-144.
[4]张敏霞.多元构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桥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3(19):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