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审题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   作者:朱传玲
[导读]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简化已知条件,理解主题信息;标注具体数据,消除干扰条件;抓住关键句,理清数量关系;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

朱传玲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临齐街道马厨社区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简化已知条件,理解主题信息;标注具体数据,消除干扰条件;抓住关键句,理清数量关系;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技巧;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120-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和困惑的地方。正确地审题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掌握考题技巧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一、简化已知条件,理解题目信息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来简化已知条件,如作图、列表格、符号表示等方法,将冗长的文本信息简化成简单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主题信息。
        在教学“相遇问题”内容时,教师出示: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走5千米,乙每小时行走4千米。如果甲带了一只小狗与他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乙跑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跑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跑去,这样二人相遇时,狗跑了多少千米?这道题的题目特别的长,学生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读了两三遍还是没有理解题目要求。怎么办?教师要指导学生简化已知条件:这道题中狗跑的时间正好是两人相遇所用的时间,只要求出甲乙两人相遇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X时间=路程”,求得狗跑了多少千米,这样题目就变得清晰简单了。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甲乙两人跑的总路程÷甲乙两人速度的和,即18÷(5+4)=2(小时),狗的速度是8千米,狗跑的路程=狗的速度X狗跑的时间,而此处狗跑的时间=甲乙两人相遇时所用的时间,因此,狗跑的路程就可以这样计算:8×2=16(千米)。通过对已知条件的简化,将问题的关键点转化为求A、B的相遇时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信息,而且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二、标注具体数据,排除干扰条件
        面对复杂的情况和数据,要有效排除干扰条件,即在问题中标注相应的具体数据,使问题中的数据需求更加明确,避免误读数据。
        在教学购物相关知识时,此类题目特别多,学生的错误率也很高,很多都是因为看错了数据信息,下面就选取其中一个作案例分析:一本练习本2角,一个文具盒6元5角,一只圆珠笔1元,一盒彩笔9元8角。(1)笑笑买了一本练习本和一盒彩笔,一共要多少钱?(2)淘气买了一个文具盒,付给售货员10元,找回多少钱?学生错误之处:错1,第一小题的一本练习本和一盒彩笔看做了一本练字本和一个文具盒了?错2,计算错误6元5角+9元8角=17元;错3,淘气买了一个文具盒6元5角找成了彩笔的9元8角。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1)中的一本练习本和一盒彩笔下面画上横线,分别标注好2角和9元8角;同样的,把问题(2)中的买文具盒下面画上横线,标注6元5角。标注好了后再让学生去做题,发现学生的解决能力提升了,而且没有了其他信息的干扰,提高了问题的解决。习惯要从小培养,划出已知的文字条件,并在下方标注上具体的数据,这样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让学生明确答题所需要的具体数据;第二,可以排除不必要的条件干扰;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审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挖掘隐藏条件,寻找解题关键
        在平时的习题中,不乏那些看似缺乏的条件,这样的问题基本上都有一个或几个隐藏的条件,学生需要挖掘出隐藏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才能正确回答。
        在教学“和差问题”内容时,常常出现学生找不出题目中的隐藏条件的情况,如果能够找出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就能快速解答。教师出示:甲乙两校共有学生1050人,部分学生因搬家需要转校,已知由甲校转入乙校20人,这样甲校比乙校还多10人,求两校原来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隐藏条件:甲校原来比乙校多20+20+10=50(人),再根据甲校+乙校=1050人,乙校:(1050-50)×2=500(人),甲校:500+50=550(人)。在小学数学高段,隐藏条件的题目增多,而隐藏的条件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在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到隐藏条件,这个方面多做思考。
        四、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数量关系
        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的难点,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寻找关键句,利用关键句说一说数量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如何寻找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写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完“方程”的内容后,在小学四年级专项检测时有这么一道题:一根细铁丝,第一次用去它的一半少0.5米,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一半多1米,最后还剩2.5米,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米?初略一看,好像这道题有3个关键句子,第一个是“第一次用去它的一半少0.5米”,可以用数量关系1“第一次用去的=总共的一半-0.5”表示;第二句是“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一半多1米”,可以用数量关系2“第二次用去=第一次用完后剩下的一半多+1”表示;第三是“最后还剩2.5米”,可以用数量关系3“原来的长度-第一次用去的-第二次用去的=还剩下的”表示。那么,要解决问题“铁丝原来长多少米?”,我们应该抓哪个关键句子,选择哪个数量关系呢?很明显,只有第三个数量关系与我们的问题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应该选择第三个数量关系。再利用第一、二个数量关系表示出第一次用的和第二次用的长度。因此,这道题我们先设铁丝原来长X米,根据数量关系1可以得到第一次用去1X/2-0.5;根据数量关系2可以得到第二次用去“X-(1X/2-0.5)÷2+1=1X/4+5/4”。最后,根据数量关系3“原来的长度-第一次用去的-第二次用去的=还剩下的”可以列出方程:X-(1X/2-0.5)-(1x/4+5/4)=2.5,最终解方程得到:X=13,即这根铁丝原来长13米。从这道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道题的数量关系可以有多个,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的关键句子,选择与问题相关联的数量关系“对症下药”,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本文提到的技巧不仅有简化已知条件、理解主题信息、标注具体数据、消除干扰条件、把握关键句、澄清数量关系、挖掘隐含条件等四种,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反复阅读,在阅读中理解题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定”后“做”,先确定运算顺序,再答题等等。审题有“技”可寻,解题有“法”可寻,掌握考题技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应清.例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中的转化方法[J].试题与研究, 2020,(36):51-52.
[2]张金奎.基于解题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J].新智慧, 2021,(05):119-120.
[3]高琴.培养变向思维,提升数学解题能力[J].新课程导学. 2021,(03):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