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预习中的初探——以七年级上册《猫》为例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   作者:李寿娟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思维能力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要求。如何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知识教学相融合,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思维导图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是运用线条、图像、关键文字等手段构建的图像,能够把散乱的学习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便于理清思维脉络,促进自我反思,达到记得牢,易提取的效果

李寿娟   成都市新都区旃檀中学校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思维能力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要求。如何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知识教学相融合,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思维导图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是运用线条、图像、关键文字等手段构建的图像,能够把散乱的学习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便于理清思维脉络,促进自我反思,达到记得牢,易提取的效果。图形可以是树状、星状、花状等,直观、随性、易操作,图文并茂,用这样简单、有趣的形式来学习语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在新课预习上的应用,进行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预习  思维导图  有效工具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182-01

        语文是一门感性知识较强的学科,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学生除了理解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对文章背后的精神美、语言美进行研究,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太单一和死板,很多学生就会被动的接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这样会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想象力低下,发散思维受到局限,对老师的依赖性过高,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预习普遍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或者不知道如何进行高效的预习,预习目的不明确,预习要求达不到。而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这一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说,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借助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文章理解能力,加深语文学习记忆力。课前预习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思维导图,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动手、筛选信息等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是文字、数字、色彩等,都可以发展为一个思维中心点,继而发散出大量的节点和链接,构建出形象的立体结构。通过思维导图的设计,将大量零散的内容和知识点立体化,加强学生的想象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逻辑思维。
        语文的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读懂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理清文本结构,赏析语言。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阅读,就很难将自己的理解外化,不利于精细的感知文本,自然也不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教师也无法了解其理解的状态和水平。而将自己所读所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清晰展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并且能发现诸多知识点、能力点、疑难点,也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中成为有效的工具。下面我将以《猫》为例,进行粗浅的探究:
        生字词以及文常部分,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


文本解读部分,通读、浏览课文以后,除了引导学生先弄清楚文体,还可以从题目或者内容上去判断它的类型(写景状物还是写人叙事),然后把握记叙类文本的几个要素,再根据预习提纲来打开自己的思维,选择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绘制导图,最后还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疑惑或者感兴趣的问题绘制在思维导图上,老师根据它的文体特征以及内容,设定预习提纲:
        1.作者家一共养过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3.“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按照这个预习提纲,在文中筛选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以后,整个文章的结构就非常清晰,思维导图可如下图所示设计:(见图)
        课堂上学生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在阅读课文中不断提取关键词完善思维导图,使课文脉络清晰,学生的语言精炼性得到提高,比如:作者在写每只猫外形的时候,通过什么手法来描写的。第三只猫身上发生的“芙蓉鸟事件”,是详写,那么我们在设计思维导图时,也可以单独设计导图,把“芙蓉鸟事件”的过程梳理出来,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在描写“我”的表现时,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从思维点让思维发散,把导图补充完整后,整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清晰,并且重点也能很快掌握,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预习前设计预习提纲,或者在授课中,教师都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学会抓文章的思维点,在思维点的基础上去发散思维,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补充,掌握文章的关键点、知识点。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找到思维点以后,那么在同一类文本中,学生就能自己根据文章内容,准确地抓住中心点,分析文章,掌握文章的重难点。
        刚开始,我和学生都不知如何绘制思维导图。我就专门上网查询了导图的结构、作用、形状等等。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讲解、训练思维导图的基本图形和绘制方式,讲解曲线、连接、色彩、关键词、简笔画这些更接近大脑形象记忆的巧妙运用。通过别人好的思维导图的展示、讲解,让学生先天马行空的绘制,等学生基本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以后,我们再运用到课文的预习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用思维导图来预习,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来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大部分学生能在预习中很好地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掌握文章的内容,有的学生已经能很漂亮地自己设计导图,并且举一反三,把它当做很好的学习工具来运用。思维导图让我在初次尝试中有了新的收获,我与学生都开拓了思维,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
        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教会学生知识点,还需要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品德的熏陶。思维活跃了,阅读文章时理解能力才会提高,在阅读中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老师需要他们学什么,而是他们能学到什么,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面,全方面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用更生动的、更有趣的课堂去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为,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志英《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7期
2.黄少艳《思维导图在语文预习中的运用《掌桥科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