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分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建筑实践》2021第3期   作者:王泽
[导读] 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绿色生态设计逐渐融入建筑、工程等领域,
        王泽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摘要: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绿色生态设计逐渐融入建筑、工程等领域,使城市住宅建筑朝宜居性方向发展,为逐步实现宜居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长久探索的话题,如何处理向自然环境“索要”资源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近些年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加强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发展步伐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文章以绿色生态发展为主线,分析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及其今后的发展,为推动宜居性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发展分析
        1 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基本概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住宅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由于早期建设阶段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破坏,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随着共建“生态城市”“宜居性城市”等理念的提出,将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居住建筑设计,是改善城市居民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保证建筑基本功能和需求的基础上,未来建筑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采用绿色、生态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绿色生态居住建筑设计是指通过降低能耗、使用节能环保材料或对建筑外部景观环境进行设计,达到环境优美、节能的目的。也就是说,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不仅要依靠景观的外观来美化环境,还要利用新型环保材料来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2 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1 系统协同性原则
        绿色建筑是需要多种领域相互协作、联合才能共同达到效果。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的科学技术,例如建筑技术、材料科技等,绿色生态建筑是一项有多学科领域、多层次范畴的系统性工程。
        2.2 尊重自然原则
        绿色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也应充分体现。具体来说,在规划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要做好实地调查和建筑相关信息的调查,包括当地气候、日照、地形、风向等影响因素。加强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环境保持原有的生态水平,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干扰,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保护环境,对已造成的伤害采取抢救措施,同时增加绿化面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光能和风能的利用率。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为减少运输及相关损失,应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建筑的不同位置会影响到建筑设计的方向,因此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当地的天气、气候、人文环境和地质条件,根据这些情况进一步规划建筑及相关策略,从而选择最适合当地的绿色建筑技术建筑。在室内环境控制设计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入自然元素。
        2.3环境保护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前期设计的重点。如何在住宅设计中把环保与节能结合起来,是整个住宅后期发展的重点。目前设计的重点是提高建筑的密封性和耐热性,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际施工中,主要是从提高建筑墙体的密实度来减少不必要的缝隙。二是门窗的密封,可以大大减少传热。住宅建筑应节能环保,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结合,实现绿色生态住宅。
        2.4 以人为本原则
        对建筑室内的环境把控以及室外环境的营造举措都是绿色建筑设计环节中不可忽略的重点,设计宗旨便是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增强建筑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健康。例如,通过增添绿色植物以及增强空间流通感等,有利于为住宅注入新鲜、软质的元素,更新原有的住宿体验,打造积极的生活氛围,从而有效提高人们的饱满度与幸福感,避免人们过度陷入亚健康状态,进而可以显著提升其生活效率。住宅建筑在满足基本性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目标还应该兼顾舒适、便利、环保以及安全等新标准,即实现绿色生态设计的全面推广。一般来说,两个楼房南北之间的距离,如果能大于或等于1倍,就会比较舒适。层高的高度要合适,太低了显得压抑,层高一般在2.8m左右舒适度会好些。
        2.5 资源节约与再利用原则
        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时,如何更加高效地提升建筑整体的生命周期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至今仍是一项重要问题,最小程度地降低建筑建造对周边环境的不必要损耗。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通过加强采光系统与通风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电能消耗,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其次,增加住宅内绿色植物的数量,可以满足降温增湿等特定需求,从而降低空调、风扇等电器的使用频率;此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其建设也是一个重点项目。
        3 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策略
        3.1 遵循人本、环保的基本设计理念
        在设计生态住宅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根据建筑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与其他因素的实际关系,从生态的角度合理分析住宅区的风向和风向环境空间布局规划,开辟居住区生态廊道和空气通道。其次,要考虑建筑单体和绿化对阴影和日照的影响,对阴影区和日照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以便在更大程度上更好地利用居住区的地面,将其作为景观环境的主要用地。情节严重的,可以将住宅底层架空,作为景观生态基地。在高质量应用的同时,要注意环境因素。我们也可以把水引到小区里,或者借远山的风景,创造一个具有景观形态的自然居住区。在我国整个生态住宅设计体系中,要求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和足够的生态气候调节性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其次,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建筑、绿化、景观写生、地形等因素,保证景观空间设计的层次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充分发挥景观的生态优势。
        3.2科学选择保温节能墙体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必须选择节能环保的外墙外保温设计为主。鉴于内保温法的实际效率较低,加之整个施工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将给二次装修带来威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外墙外保温。与内保温节能墙体相比,容易提高热工率,注意对建筑工程结构的有效保护,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节约室内空间。
        3.3水资源循环
        在新时期,建设绿色生态住宅,水资源循环系统的设计也极为关键。从水资源循环的角度看,要达到理想的水循环效果,应设置室内给排水系统,保证排水畅通和供水合格率。此外,还应设置室外雨水处理系统和给排水系统,主要应用于大面积绿地、路面洒水和养护,是保证社区环境舒适、清洁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设计体系中,雨水回收系统的设计是核心内容。雨水收集后作为非饮用水使用,是生态住宅建设项目改善环境、节约水资源的主要途径。雨水收集系统主要用于冲厕和景观绿化。
        4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发展途径及对策
        中国需要从本国的特点出发,建设与自身情况相符的绿色生态小区。其具体的开发方式包括:发展传统生态居民、常规技术结合高新技术、发展多功能与高科技的生态住宅小区。
        我国建筑应该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色,加强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的建设,将常规技术结合部分高新技术的方式作为重点发展方式,使生态小区的发展迈进多元化,一步步建设成为科技型生态小区。
        
        建筑行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其重点是加大投入研究开发生态住宅,提供给我国居民更多高品质的住宅,这也是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的本质。我们需要就开发绿色生态居住区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意识,达到理念上的改革创新,加强绿色生态理念在住宅开发方面的渗透。生态小区建设实际发展中明确要做到的就是其要达到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持平,想要作出合理的生态小区建筑设计,就要仔细调查当地环境,对建筑和生态相关得互赞也理论知识充分应用,通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有效处理建筑因素及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将环境完美的与住宅联系到一起,反映出建筑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生态小区的初期阶段,需要投入许多资金,获得回报的时间也很长,如果不加限制税收和材料的消耗,中国就会在生态住宅的建设和全方位推行上遇到许多难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的支持对于吸引开发商加入这一产业的投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时代下,生态住宅已经成为了房地产行业的大势,对环境保护和节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生态住宅的建设有利于传统建筑建设时不可再生资源损耗的减少,促进再生资源和废物转换能源的有效利用。
        结束语
        总之,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人们对于住宅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一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设计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角度,从节能和环保两个大方向,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对建筑进行复合要求的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当前情况下,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程度在不断加深,因而为了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就需要从建筑设计着手,为人们提供更为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晓然,史钟颖.生态设计在现代办公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360):64-66.
        [2]韩亚南.基于生态理论下的住宅建筑设计运用[J].智能城市,2019(05):40-41.
        [3]钟东明.住宅建筑设计中绿色生态理念的运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565):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