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涛
湖北省汉川市南河乡初级中学 431622
摘要: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挑战,要求教师在完成基本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法已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合理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具有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法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选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前言:
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应当成为当代初中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沉闷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分工合作,得到综合性锻炼。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一)组员能力平均分配
要想顺利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正确合理地分组。一个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能力和性格之间的匹配程度一定程度上对小组合作的顺利与否产生影响。传统的小组合作分组时,教师常采用随意分组的方法,根据座位安排或任意组队的方式,让临近的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学习。这样的分组方式虽然简单方便,省去了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过程,但是盲目分组非常不利于学生之间的配合和共同进步,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之前,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客观地考察每位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评估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结合即将学习的内容,综合性考量后决定分组情况。
小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小组里需要选取组长,带领小组正确展开讨论;需要有记录员,把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和观点及时记录整理;更需要每个学生彼此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彼此激励。因此,教师要注意分组时,每个组里学生的各能力、性格、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应当互补,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彼此能够从对方身上有所学、有所得,在课程过程中共同进步。
(二)根据反馈及时调整
学生的独立的人,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想法,对事情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异;同时,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学识的丰富,学生的能力水平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调整,根据小组近期学习状况和表现,理性探究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例如,某小组中有成员因为发生了矛盾而无法达到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调解矛盾,化干戈为玉帛;而某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性格均比较内向,在交流讨论阶段不能展开积极、有效的讨论,教师则应当考虑重新分组,在组内安排性格活泼、能够活跃小组氛围的学生。
二、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课堂中展开小组探究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授课节奏、授课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不仅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探究主题,还要求教师能够整体把握一堂课的时间分配、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在课堂中的合适的时间点、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最大限度的交流,取得最优的合作效果,这样才能够让小组合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备课时,教师需要以全班同学的平均水平作为备课依据,设置相关问题和探究主题。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一样,每个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准备多种预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回答及时选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彼此交流讨论,还可以转换组员角色,让部分小组成员作为“小老师”,给其余组员提问。多样化小组合作的目的是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角色转变和后续交流,彼此分享的思考方式、汲取更多养分,在思维的彼此碰撞下产生新的火花。
例如,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断”知识的问题导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彼此列出一些条件,考察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相关内容。学生既是解题者,根据给定条件和图形进行思考和判断;又是出题人,站在另一个角度考虑怎样才能“难倒”同学,如何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与三条边之间排列组合,给出带有陷阱的题目,提升难度。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练习中通过思维的转换和练习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二)课堂后进行小组作业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但课后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把握课后练习这一重要环节,通过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传统的作业模式主要依赖练习题和试卷,让学生用题海战术保证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在作业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将所学知识点横向纵向地综合整合,让学生展开专题探讨,通过小组分工、查找资料、钻研课本、小组讨论等方式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原因有整体的把握,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学习“正多边形”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围绕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展开小组探究,通过平面图形的镶嵌设计一幅作品,要求包含多种正多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熟练应用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查找有关镶嵌、瓷砖等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确认最终镶嵌的图案,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作业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交换作品,在班级布置展览,展示所有小组的作品,让学生发表评价。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积极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交流能力、合作意识等有极大帮助,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应当合理分组、精心准备小组探究的内容、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小组活动保持时刻思考、始终集中的积极学习状态;在课后也通过小组探究学习课外知识、拓展眼界,得到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希晨.浅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1):127.
[2]李芳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1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