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生
威海市新苑学校,山东省威海市,264200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读图的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三项培养策略入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图片展示,使学生读图的兴趣被激发;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使学生理解图片能力提高;通过模仿理论的指导,使学生描述图片能力被提升。通过教学过程中这样有效培养策略,达成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读图能力的培养目标,为小学后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读图能力;培养
前言:
小学数学低年级教材中,为了可以使学生清晰了解教学内容知识,版面设计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相切合的图片,这些图片生动、有趣、形象,吸引了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兴趣。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到数学学习中,学习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尚有欠缺,对教材中的图片解读能力不强,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甚至误读状况的发生。基于此,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通过相应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一、信息技术图片展示,激发兴趣,培养读图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教材中插入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图片,这是教材编撰人员为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图片的展示,以此充分利用好这些生动有趣又形象的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看图片、读图片能力,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读图能力的培养时,应依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设计灵巧有趣的动画图片,并将数学理论教学知识蕴含其中,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读图方法,达成培养读图能力的教学目标。
如,在《长度单位》教学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时通过网络搜索与长度单位相关的图片,结合教材中相关的图片,以动画的形式将有关长度单位的计量工具展示出来,让学生认识、了解,同时学习长度测量的方法。信息技术展示的画面应是这样的:春天到了,奶奶想给自己的小孙子买一双新鞋,奶奶用手掌去测量自己孙子脚的长度;一位爸爸想要买一块新毛毯,他的手边没有工具,因为他想带领他的小猫咪一起去购买,他就用小猫咪作为测量的工具。学生看到这里时,会因为这有趣的图片画面而哄堂大笑,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读图兴趣被激发出来,再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轻松掌握到读图的要领。
二、问题意识为基点,挖掘细节,提高读图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观察能力强、对生活周边的新奇事物好奇心强的阶段,可以发现很多生活或学习中的细节信息。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模式,引导学生挖掘出教材图片中的细枝末节,提升读图能力。针对这样的读图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针对性进行读图、研讨,发现图中问题,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理论知识。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就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以下问题“想要将一个正方形正确、完整的摆放出来,需要多少根小木棍?”“假如有13根小木棍,可以摆放几个三角形?摆好后,还剩于几根小木棍?”,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以小组合作模式共同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成员间相互讨论,认真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操作摆放,得出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摆好一个正方形需要1根小木棍,13跟小木棍可以摆放3个正方形,剩余一根小木棍。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的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随之提升。基于此,教师针对教学教材中图片提出问题,使学生既增长了分析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达成教学过程中的共赢。
三、模仿理论为指导,描述信息,提升读图能力
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除了激发学生数学读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外,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描述图片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图片描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认识图片、理解图片、进而形成完整的数学读图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应通过模仿理论为教学指导,提升学生描述图片信息的能力,提升读图综合能力。同时,为提升学生综合读图能力,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模仿日常生活中与图片相贴切的行为,进行图片的理解,以此为依托,有效描绘出图片的含义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飙升,有效达成读图能力的提升。
如,在《下雨了》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模拟谜语猜测“有个东西真奇怪,整天都在超前迈;无论走了多么远,距离就是不长点。”导入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图片进行故事描述:“有一天中午放学的时候,老师将同学们一一护送到学校的大门口,看着学生们上了校车,雨越下越大,大家和我一起观看图片,看看发生了什么?”“老师在给学生们打电话,老师在问小丽什么时候到家的,老师在问小红是什么时候到家的,老师还问了小青与小林是什么时候到家的。谁最早到家呢?”学生们通过小组探究,模仿图片中的图片展示,进行回答“小丽是在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5和6的时候到家的,因此就是5点半。”以此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进而通过教材图片内容分析,让学生依据模拟理论教学原则,进行图片的描述,体会中标在生活中的作用,为后续的相关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针对教材中“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通过图片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学生到家的时间,并以此为话题,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进而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自主练习、自主描述、认识钟表,学习会“整时”“几时”。并通过图片传递出来的信息,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达成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成效。
总结: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读图的能力的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图片展示,使学生读图的兴趣被激发;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使学生理解图片能力提高;通过模仿理论的指导,使学生描述图片能力被提升。通过教学过程中这样有效培养策略,为小学后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清晰了解教学内容知识,吸引了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目标达成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慧娟.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读图能力的对策研究[J].速读(上旬),2020,(3):196.
[2]王经礼.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研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