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3期   作者:伞晶晶
[导读] 越是在小学教育的低段教学久了,越是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
        伞晶晶
        苏州市吴江存志外国语学校      江苏 苏州 215200
        越是在小学教育的低段教学久了,越是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老师,我们到底该不该在上小学之前就给我们家的孩子补一年级的课程啊?”这问题有些老师就会这样回答:“现在是不用的哦”,再专业的老师就会那样回答:“现在是不需要的补的,多数有补过课经验的孩子,一般领先优势也就有3个月而已。”这样说通常会换来家长们更加忧虑的表情。“那么我们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这也不禁让我想起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以及这个理论随之而来的——社会即教育。"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的最主要核心.其核心的内涵为:生活教育的含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的机会,用生活中的素材来教育,为生活发展向前或是向上的需要而产生教育。从另一方面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上讲:是生活范围决定教育.从效力上来讲:教育要通过生活素材才能发生教育的力量,从而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教育理念:“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下,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那我们的教育为何不从生活之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呢?
一、一个“辩论会”引发的思考
        在一次幼小衔接的幼儿园的活动中,在为即将毕业的大班开家长会。在做答疑活动环节时,一位大班的家长就向我问道:“老师,到底家长在家里面,该用什么方法来教孩子识字呢?该不该教孩子识读拼音呢又该如何来教呢?”每个家长都在积极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这个答疑环节似乎快要变成了小型的辩论会。当然我也在最后做了“结案陈词”。我和家长们做了这样的建议:我这里有一个方法,其实从孩子开始用好奇的眼睛环视他的周围时,又当他用手来触摸身边的事物的时候,当他又一次出现眉头紧皱的深情时候,有心的妈妈就应该在这时候告诉他,孩子这个是苹果,更有心的妈妈会说,这是苹果,和妈妈一起说苹、果,p-íng,g-u-ǒ,最有心的妈妈,更会随手掏出一只笔和小纸条,写出苹果两个字。这样就会一次性把事物、发音,以及拼音和汉字教授好,这样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完整的。”这不是我独创的方法,但是我非常认同的方法,因为一是这样的学习是原发性的,是自主性的辅助,不是灌输式的教授。二是因为它更贴近生活,学习到的知识是认同和理解的。从生活中发现学习素材,在生活中练习和巩固,这样的出口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二、从生活中发现课程
        这样的方法是可迁移的,不只是在幼儿时期和学前时期,在小学阶段是可操作的。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中有一节新授课叫《认识位置》,其内容是认识东西南北,其拓展内容是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传统的课堂是从儿歌开始引出太阳从东边升起,从此找到教室中的东西南北,再推到平面图的东西南北。在最开始教学的几年,作为初出茅庐的“小园丁”,也是照着前辈的思路在教授。但是在教授孩子做练习的时候,都做得都很好。但在课后的回家作业中,在和很多家长交流时候得到的反映,一些孩子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时候我就在思考,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此我找过学校的专家,也在网上和有经验的前辈讨论。得到的答案都是,我的这些学生们没有能够从我的教学中真正的理解这些方位,只是认识了东边对着的位置是西而已。


        经过几次的磨课,这节课也经过了一些改良。它变成了一堂户外探究课,首先我把这堂课变成了一堂“神秘课”,我们选定的地点是教学楼外的篮球场,也没有在一开始告诉学生们这是什么学科的课程。早晨的第一堂课我们在最一开始一起复习了语文老课文《影子》,随后在孩子们短暂玩过自己的影子之后,抛出一个问题:影子是怎样产生的?答案是太阳。随后继续反问:为什么所有人的影子是朝向同一方向?这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所有学生的小手齐齐指向了太阳,“因为现在太阳在这边”。更有的学生念起了:“早晨一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有面是南。”老师继续的追问着:太好了,能不能加上一个动作呢?随着歌谣孩子们很自然的指出了东西南北。指了几次后,有很多学生已经发现了其中的“玄妙”。之后通过贴卡片和找方位物体等游戏,学生将方位已经认得很清楚了。
        这堂课也许看上去分不清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但学生们通过这堂课能够用方位去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位置。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的知识是将很多学科杂糅到一起的,就像一盘美味的菜肴,只有一种口味是不够美味的,多种调料搭配,让其滋味更美味。
三、动态的教育,动态的生活
        我们的教学就如同如陶行知主张的那样:在教育中积极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其中更是加强社会实践一项。引导学生尝试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这样避免教师所教内容的过时或陈旧,这样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切合现代学生们的思想认识。综合实践课程的教研员们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所教的教学内容时,千万不要一味地只是参考课本, 其实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思想的枷锁.内容可以去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有疑问的身边小趣事。教学时,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人士,例如:家长,专家等。一同参与学生的学习,就如学校的家长进课堂课程,就是结合我们的主题课程,让家长准备一些有趣的课程片段来和学生老师一起来研究,其过程有趣也很丰富,这就是所说的"教学相长"也.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也不一定在课内,其实完全可以利用一些学生的课下时间,教学所选择的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里面,整个社会是我们最好的课堂。如果让我们走出去学校,更亲密地去接触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去学习和在生活中得到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必须了解生活,要了解我们所教授的这些学生的目前生活现状,了解我们的社会生活所发展的趋势,以及生活对人的要求的最新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好奇,抓住他们好动的特点,提供一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的参预自主的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仔细观察的能力,认真分析的能力,以及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掌握学习策略,为日后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苏教版教材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的一节课,叫做《角的初步认识》。这堂课的内容由于和生活中有所关联,所以很多时候也成为了公开课乃至赛课的“宠儿”。许多了老师都为了能让这节课上出花样,都几近绞尽脑汁。我们的课堂提倡将数学的核心素养融入课程,通过课程直面生活,那我们的角就是有用处的,而且是无处不在的。这节课的开始是从孩子们已经熟悉的数学玩具——七巧板开始的,但这次的拼接图形显然没有那么的容易。通过不能完成任务让学生们自己找到失败的原因,并且从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找到角的元素,从而认识角。在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的能力。又通过复习语文课中的《姓氏歌》将孩子们的姓氏变成了直观的数学尺规作图下的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下数角的个数,统计角的个数,这是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这六个方面能力发展,这不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吗?
        就这样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让学习这项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项目融入到生活当中,让学习知识变得随处可得,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