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勇
南宁市第三中学
【摘要】普通高中开发实施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体现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落脚点。在构建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框架时,要坚持以乡土历史与日常教学相互渗透,以理论学习和考察、体验活动相结合,以理论学习、考察、体验活动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围绕“考察/体验—探究”建立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模式,以实地考察活动、以情境体验活动推动学生自主探究。
【关键词】普通高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策略
一、新一轮教学改革对乡土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只有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才能真正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先从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开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是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课标》对乡土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标》在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指出“家国情怀”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在普通高中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构建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框架
(一)以乡土历史教学与日常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的思路构建课程框架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是利用和开发乡土历史课程的资源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教学应当和日常的学科历史教学相互呼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形成教学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构建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时,隐性板块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隐性板块即有意识地将乡土历史教育向日常历史课堂中渗透的教学活动,将乡土历史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作为日常学科教学的教学资源使用,这样的乡土历史教学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隐含在日常学科教学活动之中的,因此称其为“隐性板块”。这一板块教学的优势一是能够将乡土历史教育覆盖至全体学生,弥补了将乡土历史作为选修课开设仅能覆盖少数学生的弊端,二是乡土历史文化作为教学资源贴近学生已有知识,尽管可能只是学生零碎的见闻,但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其劣势也十分明显,这种方式呈现出的乡土历史较为零碎、学生不易使学生对乡土历史形成系统的、相对全面的认识。因此,需要系统的显性课程来构建学生的乡土历史知识体系。
显性板块即是以完整的、专门的课时来系统的完成乡土历史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参与课外选修课的方式参与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在显性板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相对熟悉的知识和相对陌生的新知识建立联系,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这一板块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的学习乡土历史,其劣势在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吃力,另外,学生自愿选修的方式决定了这一板块的课程只能覆盖一部分学生。
(二)以理论学习和考察、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思路构建课程框架
在教学框架的设计上,将显性板块分为基础理论、考察体验、自主探究三部分。
基础理论部分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发展脉络、重大事件,重要的历史遗迹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为活动体验、自主探究两部分的教学的开展夯实理论基础。
高中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教室里以课堂听讲的方式渡过,课后自然希望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基于这样的学情,在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中开设设计校外的实地考察活动十分必要,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给学生创造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历史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乡土历史教育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去,基于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设计一些特色的学生活动,将会极大的丰富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形式,如:开展历史遗迹导游选拔赛、家史编纂活动、以地方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话剧表演等。
(三)以理论学习、考察、体验活动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思路构建课程框架
通过乡土历史校本课程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应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中。从学习的一般规律出发,课前须有预习,课后须有复习。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这两个教学环节中,课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本课相关知识,有利于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情境体验等活动学习乡土历史,也必须由一个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和巩固,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以落实学生课前查询背景资料,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节为抓手,保证各教学环节中渗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目标,引导学生将“学”转化为“用”,将“学习”转变“探究”。
三、围绕“考察/体验—探究”建立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模式
(一)以实地考察活动推动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本地的历史遗迹情况,结合交通、活动可行性方面的因素,组织乡土历史遗迹实地考察活动。为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选取考察地点时,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典型性原则。所选取的考察地点能够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或着历史风貌。比如南宁昆仑关是抗日战争桂南会战的重要战役,在广西发生的抗战战役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最为著名。在桂南会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中,都有着重要地位,包括高中生在内的南宁市民大多对其有简单了解,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如南宁市南湖公园韦拔群纪念碑,韦拔群同志是广西土地革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一位农民运动领袖,毛泽东同志都曾肯定韦拔群同志的历史地位,韦拔群同志参与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是广西著名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遵循典型性原则,选取的实地考察地点,可通过研究一个地点的历史事件,分析和了解一类历史事件,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空间,也提供了参考。
二是全面性原则。在选取多个考察地点时,力求做到多个历史时期都设置典型性的考察地点,以保证学生通史知识的完整性,即使是不能参加所有实地考察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对不同时期断代史的兴趣来选择参与不同的考察地点。从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说,全面性原则保证了学生的选题范围。比如,邕容华桂、邕城百年——南宁市博物馆参观活动能够通过南宁历史的发展管窥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在国家公祭日举行公祭活动——祭奠抗战英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本地历史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大事件,举行邕城遗古——三街两巷研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探讨关于古迹保护和利用的话题。
在实地考察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准备,查阅基础的资料,组织统一的研究性学习培训,保证在实地考察活动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考察活动结束后,教师督促学生能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综上所述,在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选取能够反映某一时期时代特征的地点组织校外实地考察活动,要以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为目标,要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考察/体验—探究”模式的推进。
(二)以情境体验活动推动学生自主探究
实地考察活动在推动学生进行乡土历史学习和自主探究方面有其优势,但由于交通、场地、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实地考察活动的广泛开展。因此,充分利用校内条件,开展情境体验式的乡土历史教学活动,能够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扩大乡土历史课程在校内的影响。同时,情境体验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中学习探究。比如组织以乡土历史为主题的历史剧比赛,让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演绎成话剧。学生在进行剧本创作时,要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历史背景,便可实现乡土历史的自主学习,演绎剧中历史人物时,又能通过情景体验与人物产生“共情”,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结语
通过构建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课程框架,以隐性课程板块推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以显性课程,帮助学生构建乡土历史的知识框架,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互补,使得乡土历史的教学活动能够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并以实地考察和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丰富乡土历史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