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婵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28)
摘要:国家认同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融合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部分高校为样本对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进行研究,调查问卷以祖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民族认同五个维度来展开设计。此研究建立在相关文献与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ANOVA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国家认同;影响因素;
一、引言
1.选题背景
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都在相互交流借鉴彼此的文化价值观。与此同时,大量外来文化的入侵对国家的主权观念造成冲击,使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动摇,削弱了国家认同。在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根本工程。作为基本工程,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是维持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
2.研究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梳理,确定国家认同研究的整体趋势和基本内涵,并对其进行理论阐释;然后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进行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实证调查,进行试测,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对调查问卷修改和完善。调查样本来自陕西省三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对其在校本科生国家认同现状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育路径进行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涵
1. 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涵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是大学生最重要的集体认同。笔者认为,基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历史使命,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祖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经济认同以及民族认同这五个方面。
2.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1)对我国公职人员的不同看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公职人员的不同看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笔者以题项“我国的公职人员总体上是清正廉洁的”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国家认同一级指标总分为因变量进行 LSD 多重比较分析。
表1
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对于“我国公职人员总体上是清正廉洁的”这一题项,选择“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的学生在大学生祖国、政治、经济、民族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对国家未来是否有信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对国家未来是否有信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笔者以题项“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国家认同一级指标总分为因变量进行LSD多重比较分析。
表2
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对于“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一题项,选择“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的学生在大学生祖国、政治、文化、经济、民族认同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3)进一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
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笔者以题项“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国家认同一级指标总分为因变量进行 LSD 多重比较分析。
表3
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对于“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一题项,选择“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的学生在大学生祖国、文化、经济、民族认同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1)大学生对政治关注度较低且对政府公信力认同度有待提升
根据表4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普遍较低,其中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政府公信力的认同度普遍较低,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不高。
表4
(2)大学生对经济发展认同度较高,对经济分配的认同度较低
从表5可知大学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表现出较高的认同,但对经济的分配情况认同度较低。其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仅有 50%的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公平的这一题项选择了“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
表5
(3)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认同度显得较低
从表9中可知,学生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认同度较低,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制定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部分汉族大学生表示这种优惠政策是有失公平的。
表6
2.原因分析
(1) 客观原因
目前,由于全球化的复杂性以及社会转型期的艰巨性,部分高校教育者对这一现状还缺乏准确的认。我国是一个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间接导致了各民族之间思想文化观念的差异。
(2)主观原因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养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提高,由于大学生自身经验不足,受家庭和学校的庇护,导致社会经验较为缺乏,缺乏理性看法。
六、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育路径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
思政课的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党和国家政策、路线、方针的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养成国家认同观念的手段。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对时事资料的收集,在课上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讲解、评价,从而提高其国家认同感。
2.构建国家认同教育网络平台
目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便捷的新媒体平台,随时接触到最新的政治、文化信息。
3.提升文化自信,加强文化纽带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对当前的国家形势、状态保持关注,还要对我国的辉煌历史进行学习。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度,要引导大学生去学习文化精神与传统,继承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内在热情与对国家的归属。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孙秀玲,马丽萍.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10,(12).
作者简介:贺婵(1995年),女,陕西省, 汉,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710128,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