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探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3期   作者:朱慧珍
[导读] “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好评,但仍然有一些惠民的项目推进困难
        朱慧珍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13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好评,但仍然有一些惠民的项目推进困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各国民众间的增信释疑、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民心相通奠定基础,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传递着“和”理念和“天下大同”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硕果累累。从整体上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受到许多国家的好评与欢迎,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而不同精神的世界价值得到尊重与认可的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继续向前发展,但如何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待提升。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且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在交流互借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问题。
通过上述文件的颁布实施,足以见得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高度重视。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展现出了新的格局。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明显增多,品牌化趋势明显,在世界多个地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比如,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被誉为“沟通心灵的桥梁”,有的国家不仅开设孔子学院,建立线下课堂,而且开设了线上的孔子课堂,丰富了学习形式。影视产业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后最早实现走出去的文化产业。截止到 2016 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共计 67 项政府间涉及多方面的广播影视作品合作协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这为我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提供了坚定的官方合作文件支持,也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甄嬛传》《金太郎的幸福生活》《花千骨》等各种题材类型的电视剧都得到国际社会的追捧,电影《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的播出,让世界各国的民众对中国人有全新的认识,改善了国家形象。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孔子学院的开办,使中国戏曲在世界各地传播,在世界各国举办的艺术节、文化年等活动以及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双向旅游,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间的交往,为民心相通奠定社会根基。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
(一)消弥误解,促进民心相通
        经过7年的努力,我们逐渐形成了“官民一体”、“官民并举”的人文交流格局,但一些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抹黑,称之为“新马歇尔计划”等,造成民众间的不理解,使一些互利共赢的项目工程无法推进,这无疑阻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魅力,以文化相交聚民心,实现民心间的互联互通。从官方层面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合作领域广泛,密切了我国与沿线各国人员的往来。从民间层面来看,民间交往的形式灵活多样,易于获得民众的接受与好感。比如,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了解、认识我国的重要窗口。作为中外友谊使者的海外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传播丝路文化、讲述丝路故事,加深丝路友谊,消除沿线国家及民众的偏见与误解,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共鸣。
        因此,我们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民相亲、心相通”方面的桥梁作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文化互动来消除偏见和误解,让沿线国家民众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事业中。


(二)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在《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中通过对全球6个大洲22个国家共计11000个样本的分析得出我国国际形象的整体好感度在不断上升,内政外交表现深受好评的最终结论。具体表现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普遍点赞;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获得公认,未来发展赢得海外信心,受访者预期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者逐年增加;中餐、中医药、中国高铁等中国文化与科技元素继续成为国家形象亮点。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韬光养晦的政策,疏于在国际上传播主动的声音,塑造国家形象,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的制度文化等疏于了解而产生误解。历史上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出现“黄祸论”的论调,而现今一些另有所图的国家敌视中国、妖魔化中国,致使各国民众误解中国,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树立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国家形象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中国的武术,能够强身健体,使人拥有健康的体魄;中华美食,通过舌尖上的魅力来吸引各国民众,传统的杂技通过惊险的动作来吸引各国民众的眼球,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都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作了凝练总结,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本文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价值内涵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世界各国对“和”理念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是追求建设“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和”理念的积极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和”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和”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个人交往间、国家交往上,人与自然相处时,“和”始终是我们所遵循的指导方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利益纷繁复杂,国家间的斗争与冲突不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尚和、和谐、和为贵等思想内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共赢的,弘扬开放包容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各国了解中国,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用历史悠久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美食、中国武术和中医药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展示出我们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国度,“和”理念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得到积极响应。
(二)“天下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便是对古代“天下为共”的大同理想的超越式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对未来社会的理想预设。中国古代先哲们追求“天下有道、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模式,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
        “一带一路”打破了以邻为壑的思维定式,将沿线各国纳入整个战略轨道中。在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在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时,必然包含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学习,例如中国的书法、戏剧、美食、武术、中医药等历史悠久具有强烈中华元素的艺术作品,以此达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的吸引力,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国家顶层战略设计,打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沿线国家的文化也会在中国得到传播,这样就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互鉴,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沟通和交流,减少文化上的分歧和偏见,促进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既有助于拉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众的关系,增进情感,成为调和剂;另一方面,有助于沿线各国对我国加深了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问题存在,这也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直面问题的存在并积极解决,进而促进民众间的良性互动,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渊.民间外交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袁亚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
        [3].刘曙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研究[D].辽宁大学.2019.   
        [4].丁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努力方向与建议——基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J].探索.2018.
        [5].谭东华 罗宇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现实分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