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突围:追寻“教研+”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3期   作者:周佳蓉
[导读]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之一,它涉及教师教学、班级管理、专业成长等内容
        周佳蓉
        浙江省宁海县梅林中心幼儿园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之一,它涉及教师教学、班级管理、专业成长等内容。搞定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作为掌管教研、科研、师训为一体的副园长该有的态度和责任。起初,我们借鉴其他学校获奖含金量很高的教研课题模式,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很难转化为我园的教研生产力,如何实践应用教研成熟模式成为各地各校教研管理的“难题”。
        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很多,但是真正形成人人有兴趣参与、高质量研讨、有后续研究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有的教研现场是“教研组长一言堂”、有的是“骨干教师专场”、有的甚至是全场冷场。经过5年的校本教研研究,最后揭秘了校本教研为何“止于研讨”。
        教研组长即校本教研的“供应者”认为,落实教研目标的最快捷方式就是将教研经验全盘告诉“需求者”,就是完成了教研组织,而放弃了带领老师的深入互动、体验感知的教研经验深化与转化的过程。
        而在教研的应用方教师即“需求者”,有的认为来自实践的教研经验,高明不到哪儿去,不值得“研究”;有的虽有“取经”的诚心,却又无法运用到实践运用之中。在这样教研习惯和心态之下,很多教师选择参加教研活动“得过且过”。
        长期以来,校本教研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路径逐渐被程序化,管理缺少基于“供”与“需”诉求的基本判断和深入机制,难以实现“供”“需”双赢。如何挖掘校本教研的“研究味”,恰恰是教研的价值所在,也被喻为“最后一公里”。

        路径一:1个平台一站式服务
        我园自2013年开始校本教研的研究,直至今日提升了三个层次。2014年《幼儿园“月思月展”园本研训的实践与研究》荣获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好成绩;2015年《幼儿园“行思展评”园本研训的实践与研究》送市科研优秀成果比赛未获奖;2017年《教研综艺化:教研模式的创新实践》荣获宁波市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好成绩,以转变教研方式为研究重点——重视游戏体验、重视互动参与、重视知识生成,有效完成了教研活动的创新。
        为摆脱单向垂直流向教研形式和教研工作的思维定式,采用了“平台”战略,构建了“教研+平台”双线互动式研究架构,让“平台”介入常态教研管理。
        “秘籍”1:三大步骤指向供给者“研究”的动力引擎
        我们成立了“研训中心”,具体负责搜寻教研的主题。教研主题内容的选择上严格遵守有“群众基础”的原则。那么涉及了两个层次,一是自下而上(需求者需求的),主要通过定期定向与不定期的随机两种方式采集教研问题,比如有班级问题收集板、办公室问题求助栏、教研组问题收集册等方式储存教研问题;二是自下而上的(供给者需求的),有“研训中心观察团”、“专家资源团”等第三方观察“搜寻”,能涉及到教师不能发现的问题,取得更为全面的信息。
        经双向选择确立的教研主题享受三大步骤:第一步是“搜寻”,我们发现教师问题来源广,数量多,内容杂;第二步是“统计”,在利用块状式”统计中,发现老师的成长需求、不足以及问题在内容上存在“相似性”,所以把同类问题进行统整,是一个经济的做法;第三步是运用“捆绑式”统整主题教研内容的方式遴选出具有共性的、针对性的、急需的“民声”教研主题。实践证明,教研主题的确立其实就是实现了“教研目标”与“教师喜欢的内容和方式”的契合点。
        “秘籍”2:“官方”搭桥让需求者成为教研的研究者
        教研的“需求者”不是单向被动的应用者,而是与“供应者”建立在共同发展诉求基础上的合作者。基于合作研究者的定位,首先“需求者”对教研“供给者”提供的教研经验进行了解、反观自身、寻找自己地所“需”。
        教研平台最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综合教研圈”, 三大版块7个内容,交织成一股更有自信及更具潜力的教研合作力量,在一站式服务中平衡中成长。

(如右图)主要有创设激励“研讨+思考”的墙面布置;提供教研的场地,有展示的“梦想舞台”、有研究的“教研工作坊”;巧用资源库,有读书资源库、专家资源库,组成了“综合教研圈”。
        “秘籍”3:举办教研展示会,助推研究共同体
        对已有教研成果的不合理、不充分利用是加重了教师对教研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元的教研展示会,让“需求者”与“供应者”进行充分衔接,由研训中心出面,安排县外、县内、园内、园外不同的教研展示活动。有指向帮扶的、有指向经验分享的,还有指向获奖的。
        目前,我园开展面向园外的教学展示、经验分享活动达到 56次,其中市里2次;县内3次,北片6次,民办45次,32位教师差不多人均2次,教研成果的不断“分享”为教师原本平淡甚至无望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新的期待和追求,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其中。
        
路径二:1个主题循环研究
        教研的研究具有自身的特点,绝非单纯模仿、机械照搬,而是根据校情、学情,对现有的教研经验进行吸收、利用、改造、修正、完善,形成“团队”式研究成果。我们提出“教研+”,是在教研的应用与转化的过程中融入“再研究”的元素,使之在更为广泛的共同体中进行应用研究、深化研究和拓展研究。不同的教研问题其研究的思维路径有所不同,为教研研究的类型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方式1:教研工作坊研究,在“行动+反思”中深化
        这条路径针对小团队的磨课式教研活动。在工作坊活动中,通过总结一个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移植某一种经验,在应用中学会链接实际教学并进行适度调适,从而实现“需求者”的需求。这条路径有四个步骤为:(实践)行动——反思 (改进)——展示(分享)——评价(提升)。重点是实践,关键是反思,这两个步骤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形成一个小弹性的循环过程。这四个步骤有可能在一个活动内能完成,有可能分成好几个活动来完成。适合年轻教师的教研经验架构,在“五日行动计划”+“两卡反思卡”的不断研讨中,教师获得的提升速度是非常块的。
        在实践期间,我园教师的反思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了,为此为教师开设了专项的课题申报,四年来,15项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12项成果获奖,让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我园的课题立项率、成果奖率在实验逐年直线上升,居乡镇幼儿园前茅。幼儿园连续四年被评为“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方式2:集体教研活动,在“体验+互动”中提升
        这条路径针对工作坊教研的成果内容进行深化展开。在实践中主动运用新观念、新理论,推动教研成果向纵深发展,一些骨干教师就特别喜欢这种方式。在观点分享、角色扮演、思维碰撞、体验互动中形成教研成果。
如在《“几何与测量”核心经验在教学中的应用》研讨中,“金星们”与“分享者”进行了3次奇袭,奇袭的观点是“会操作并不代表幼儿理解数概念”,形成了数学核心经验的认识与理解,指向数学课堂中的“描述学习”、指向学习疑难问题的学情研究、指向学习效果的学情研究等3个不同维度关于学情的研究。该活动,得到了县级领导们的好评
        方式3:集体分享活动,在“展示+提升”中创新
        这条路径针对教研成果研究的外延和内涵都有可拓展的内容。幼儿园在应用教研成果时,既要基于原有成果,又要注意应用中的新创意,力求突破原教研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实施的“快乐分享”教研成果转换活动,以“让经验流动起来”为口号,在分享的过程同时给老师尽可能多的价值体验。内容包括活动分享和文本分享。活动分享是将一个成果经验向园外“流通”;文本分享是将“静躺”的文本充分“流动”起来,让教师们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和教研“有用”感。
        总体看来,参与者大都从“基于应用”入手,逐步走向学科/学段的拓展和方法/内容的深化,形成基于成果、高于成果,超越成果的“新成果”样态。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李玉平.走进校本教研「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梅文慧.综艺大本营《快乐大本营娱乐》娱乐模式.「M」.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