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旧教材对比视角看文化史内容与呈现方式的新变化—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3期   作者:王丹
[导读] 中学历史教材中文化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丹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6)

        摘要:中学历史教材中文化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2017年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历史纲要》中文化史在内容选取上有更新,在呈现方式上回归通史体例,呈现大通史+小专题的形式。文化史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变化展现出新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字:文化史  新变化 价值取向
        一、新教材文化史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化史内容最明显的变化是回归通史体例。《纲要》上册精选14个专题,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方式,每一专题对较长时段进行概括。[1],14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从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整个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了通史体例的特征。专题下设置课,内容涉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现了教材的专题性特征。文化史通常置于每一专题的最后一课或者课文的的最后一个或两个子目。[2]《纲要》上册的文化史内容在旧教材基础上有一定的补充和史事的更新。从补充方面看,除现有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四个板块内容外,还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等课中补充了史前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通过西汉《史记》、东汉《汉书》和元朝《蒙古秘史》等史学著作增加了史学介绍内容。除此以外,旧教材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几乎没有描写,新教材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建安文学、南北朝民歌、陶渊明田园诗等内容。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史事选取方面更为慎重和与时俱进,着重突出具有历史代表性的重大史事。如:在古代科技内容方面,新教材删除了东汉《伤寒杂病论》相关内容,增加了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介绍;在现代科技方面,不再引用21世纪之前的科技成果,取而代之的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新成就,如高铁、“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4G、5G高科技技术等。具体增减内容如下表:①

        
        二、新教材文化史内容与呈现方式变化的原因
        新教材回归通史体例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必要性。从旧教材来看,它采用专题史体例,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编撰,致使每个专题内容跨度很大、知识逻辑线索不连贯,而没有构建联系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困难。[3]新教材将文化史与政治史、经济史并行呈现,使学生能够了解每一时期思想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将特定的思想文化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去考察,由此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线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时序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新教材由此突出了内容的整体性、基础性、多维性特征。新教材不再唯知识、能力论,而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整体过程。《纲要》是高一必修课程,是基础性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递进、拓展和延伸,因此其内容选择是更具代表性的、重大的历史事实。此外,历史教学也要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知道各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的贡献,且要重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体现历史发展的多维性。
        因此,新教材更注重文化历史整体发展过程的叙述,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对脉络的缺环做了补充,如增加史前时期文化内容,补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内容。其次,新教材文化史选择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使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基本的认识,因此对旧版本史事的选取有所更新。再次,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板块内容,使学生认识历史上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过程,体现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三、新教材文化史的价值取向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寄托了课程改革的愿望。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历史,“教材编撰者选择的每一个历史知识点,放弃每一个历史知识点,其背后都有价值观支配。”[4]新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变化是文化史价值取向的反映。
        内容目标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教材的重要内容。《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部分共15课,有3课13目集中讨论文化,涉及50多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50余部科技、文学著作。[5]通过这些文化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会用大历史观重新审视我们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内容选择上:注重内容的学术性、基础性、时代性。在学术性上,教材内容的选择史实清楚,是依据“中共中央文件对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以及经中央批准的权威的历史读本和经过学术界检验的重要学术著作”[6]来参考编写,并经过多轮专家学者和教研员、一线教师的审读。高中历史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必须遵循基础性,为避免与初中内容重复,《纲要》在初中点—线的呈现基础上,增加“面”的知识建构,力图通过涵盖一定时段的比义务教育历史内容的“点”大些的专题形式,在点、线、面等方面体现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在时代性方面,文化史内容选择紧跟时代变化和学术发展,如吸收史学考古新成就良渚古城(佐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直写到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体现其与时俱进特点。
        内容组织上: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提炼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纲要”回归通史体例,加强了内容的时序性,将每一时期的文化与政治、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历史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教材以丰富的文献史料和图片史料,立足唯物史观,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解释,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7]。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经说过“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文化史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文化史内容的内在肌理,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生了解文化史发展脉络,增强文化自信,理解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参考文献
        [1]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0
        [2] 徐会琼.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文化史的内容变化及教学策略.2020.06
        [3] 刘燏.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缺陷疏漏案例及原因简析.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