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和工作建议探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王泽民
[导读] 摘要:基于城市化脚步日益加快与人类活动频繁的背景下,现阶段地下水早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身份证号码:13082519880106xxxx
        摘要:基于城市化脚步日益加快与人类活动频繁的背景下,现阶段地下水早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通过监测实现梳理我国地下水环境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的目标,从而大力支持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资源保护的相关要求,迎合管理决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针对地下水信息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地下水; 环境监测;监测体系
        引言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依然存在某些问题,比如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和整合难度较大、地下水监测能力明显不足等,继而阻碍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要想解决上述难题,相关部门就要在全面了解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加以解决,旨在全面提高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与效率。
        1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现阶段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通常由以下几个部门分别组织实施:一是自然资源部门;二是水利部门;三是生态环境部门。无论是针对自然资源部门还是水利部门来说,均在2015年开始一起积极构建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同时还对20466个地下水监测井进行了修建与新建,这些地下水监测井通常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是大型盆地区;二是平原区,能够实现对相关水文地质单位的全面监控。这两个部门分工不同,水利部门结合流域片区布设地下水监测井,一般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是华北地区;二是西北地区;三是东北地区;而自然资源部门通常是将水文地质单元当作基本单位布设地下水监测井,所以覆盖范围较为广泛,通常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是大型能源矿业基地;二是城市建成区;三是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四是地面沉降区等。
        一般而言,生态环境部门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二是部分污染源。结合相关实践调查可知,原环境保护部部在2011年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开展相应的评估工作:一是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二是重点污染源(以下简称“双源”),旨在对其污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截止到2019年,一共对300余个水源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监测。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构建了数以万个信息库,同时还对那些污染情况比较突出的地块展开了以下工作:一是土壤采样调查工作;二是地下水采样调查工作。
        2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建议
        2.1推进部门资源共享与整合
        为了促使党与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可以真正落实到实处,生态环境部门需要扮演好领头羊的角色,积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同时还要将其渗透到相应的体系之中,旨在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通过对地下水监测井资产管理现状以及监测现状的深入分析后,该部门需要在第一时间构建部际合作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对当前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始终坚持“一井多用”的原则不动摇,并且服务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下水资源管理;二是水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保护,旨在从源头上降低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在全面了解检测技术优越性的基础上,对合作机制进行深度剖析,并结合“五个统一”要求构建以下几种体系:一种是技术体系;另一种是业务运行体系,该部门定期发布地下水环境信息。
        2.2对核点位设置与评价加以完善
        对《水十条》要求进行分析后可知,该条文对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即要求到2020年,地下水污染上升趋势应当得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原环境保护部联合原国土资源等一系列部门,基于“十三五”趋势之下全面、细致地考核了各省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为了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等相关精神落实到实处,需要将目光放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之上,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对相关考核工作加以改进,旨在快速实现精准监测、科学评价。不仅如此,还应当把环境质量考核当作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抓手,继而实现对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有效强化。
        2.3构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监测技术体系
        对于各部门技术规范以及监测手段并存,及其监测手段更新缓慢等一系列状况,应当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监测技术体系进行统一;采取有效措施令地下水环境监测法规体系以及技术体系短板得到有效弥补,并在此基础上将质量控制方法和评价方法当作核心任务,除了要对各种实用性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加以优化之外,还应当持续完善监测技术体系。
        2.4积极提高地下水环境监测能力
        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在持续优化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地下水监测现场洗井采样等相关方面能力不够等缺陷的基础上,对已有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同时构建一支社会机构科学优化的高质量监测团队。
        2.5构建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针对生态环境部门来说,其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将《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下原则进行:一是全面覆盖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原则;二是科学代表和均匀分布相结合原则;三是统一规范和继承发展相结合原则;四是统筹调度与因地施策相结合原则,并且还应当对多层次综合立体化监测进行充分考虑,继而构建切实可行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讲,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需要布置以下几类监测点位:一类是质量监测点位;另一类是风险监控监测点位。针对质量监测点位来说,其通常在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时空变化趋势当中较为适用,在整个环节中需要对以下原则进行全面考虑:一是全面覆盖原则;二是均匀分布原则。就风险监控监测点位而言,其在重点区域和疑似污染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与相关变化特点等方面比较适用,在整个环节中需要对以下几种地下水污染风险区域予以高度重视:一是矿山地质影响区;二是工业企业污染源(区域);三是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质量监测点位能够有效衔接已有监测站点,同时还能将关键的地下水含水系统当作基本单元,以此来实现筛选与完善,结合需要补充、优化。
        2.6熟知“双源”地下水监测现状
        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在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开展“双源”地下水监测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调查信息加以整合,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清单。与此同时,还要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结果进行有效衔接,在全面了解风险管控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保护区内监测井建设,为进一步增强饮用水的可靠性夯实基础;对相关工作成果进行充分运用,继而演变成切实可行的防控重点企业(区域)清单,旨在为和谐社会的科学构建提供应有的保障。
        结语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水污染的情况也越发严重,大量水污染和浪费现象层出不穷,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情况有待解决,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以及监测监管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大的考验,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产生活。具体表现为以下问题:一是监测能力有限;二是部门间信息共享壁垒大等。倘若想要令以上问题得到有效处理,那么就要在全面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增加部门之间沟通的频率,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要持续优化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旨在为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振洁.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8):44.
        [2]张琦.城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20,32(05):180-181.
        [3]覃晓宁.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智能城市,2020,6(04):119-120.
        [4]邵长颖.关于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9(21):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