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市 310007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振兴乡村,我国全球各地乡村支持响应党中央号召,创建了很多示范片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振兴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对乡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共生理论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近年来已经逐渐应用到生态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在景观专业角度,合理的使用共生理论能够使乡村景观规划更科学、合理,使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对共生理论、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E”田园概念规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遵循的设计原则、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共生理论;乡村振兴;景观规划
乡村振兴最主要的目的是对乡村进行统筹规划,使城市和乡村一体化。乡村振兴主要以人口城镇化作为核心,主要的路径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型,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使乡村能够向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振兴乡村并不是消除乡村景观特征,而是更充分的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合理的使用现在农业、管理、科技知识,使乡村能够更好的保证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乡村自身的优势。加强对乡村振兴景观规划,能够使乡村的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以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骆张村为例,合理的使用共生理论,将骆张村及周边几个村落整体提升,融入主题文化、生态特色,植入休闲业态。提取几个村落最有特色的产品猕猴桃,科学合理利用猕猴桃树,以猕猴桃为主线,将乡村产业、旅游、形象、景观整体打造,形成乡村旅游大IP。把骆张村作为一个片区景区的概念打造,带动周边村落的旅游发展,并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的作用。
1共享理论
共享理论是一个著名的生物学概念,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德贝里在19世纪末期将共享理论进行了定义,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生活和聚集的过程中结成的共生关系,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共生的模式、环境以及单元。1950年之后,共享理论已经不再局限于生物学层面,在生态学、经济学和人类学领域不断延伸。近年来共享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乡村文化、自然环境以及乡村产业能够互相影响、共生发展,通过各组成因素之间的互动、碰撞、融合以及协助,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各元素自身的价值,使乡村能够真正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
2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
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虽然农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我国乡村的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旅游是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能够更充分的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也能够使乡村农业服务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旅游能够充分的利用乡村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农产品、历史文化沉淀、风土人情以及经营活动等,加强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研究,能够使乡村景观规划更合理,充分的体现了共享理论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作用,能够充分使用乡村的闲置资源、资源的使用权、各项资源之间的连接、资源的信息、资源的流动性。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骆张村有丰富的旅游、休闲资源,是猕猴桃产业特色的延展和体现。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加亲近自然,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身心需求。
3“E”田园概念规划
做强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系列,做特度假体验旅游产品系列,做优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系列,形成“E”田园旅游片区适合四季游玩休闲度假功能。以生态田园为主题,以“体验游”为特色,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打造体验型互动式“农耕文化”旅游体验区,开发农业休闲游、乡村体验游等产品。生态观赏功能结合三友水库、东方红水库等滨湖开发,推动湿地生态游,打造集观赏性、参与性和休闲性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最终打造六合区民富村强特色品牌、建设南京市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休闲区域。
4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4.1乡村景观面临衰退
我国当前大部分乡村景观都面临着衰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割裂、环境污染、动植物种类的减少以及同质增加等。随着改革开放角度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景观受到了工业化发展、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历史人文景观、自然环境景观还是农业生产景观都出现了衰退的问题。
4.2乡村振兴对景观价值的新诉求
乡村景观主要展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多维度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价值。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发展处于劣势,我国乡村景观的价值没有被深度挖掘。传统的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主要对景观的元素进行单纯的堆砌,并没有意识到乡村景观对于乡村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对景观价值提出了新的诉求,乡村景观的构建不仅仅要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应该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创造更多经济、文化、生态价值。
5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遵循的设计原则
5.1整体性原则
在我国当前的乡村振兴背景之下,乡村景观的规划必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不能将某一个区域或者层面进行局限性的规划。在这乡村景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乡村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作物、水文条件等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而才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整体性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规划要充分意识到预留空间的重要性,是乡村景观能够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要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综合考虑到乡村给排水工程的建设,还需要对燃气工程、电信工程、供电工程进行统筹规划。
5.2以人为本原则
乡村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必须遵循我国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乡村的整体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时必须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积极与村民进行交流,使村民能够意识到乡村景观对于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使村民能够发自内心的参与到乡村景观规划之中。乡村景观在规划完成之后,还需要村民进行维护。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能够使村民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通过共同的努力,达到乡村发展的目的。
5.3多样性原则
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符合乡村环境资源的复杂性,乡村中无论是动物种类还是植物种类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多样化的乡村景观,能够使人们在视觉上有更好的享受,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多样化的乡村景观能够缓解城市居民的审美疲劳,使城市居民在乡村能够得到更好的身心放松。
5.4突出乡土原则
我国各地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地区之间的人文乡土化景观、自然景观也各不相同。只有充分发挥乡村自身的地域特色,才能够使乡村本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的基础。在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要以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娱乐习惯作为基础,遵循乡土原则,建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充分发挥地狱本身的优势。在建造的过程中应该就地取材,不仅能够节约建造成本,更能够使乡村居民顺利的接受乡村景观的建设,使其能够凸显乡村当地的旅游特色,全面提升乡村景观的价值。
5.5因地制宜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根据乡村具体的发展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在建造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乡村景观自身的乡土风貌,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珍贵的树木、传统的街巷等都不能进行破坏。
6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6.1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理念
南京六合区横梁街道骆张村抓住特色产品猕猴桃,将乡村产业、旅游、景观形象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大IP。其中景观设计以绿航猕猴桃为元素提炼出“苌楚”为乡村景观设计文化IP,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猕猴桃(古曰苌楚)文化起源于中国).并以 “苌楚旅居、浪漫骆张”的形象口号,加强IP宣传。重点设计了村里的路(苌楚之道-骑行漫道),与区域雨花漫道接驳,形成区域绿道;村里的景(苌楚之实-骆张十景),结合村子现在特色,提炼文化、打造骆张现桃门、禄桃帘、桃韵溪、园游汇、品桃亭等十大景观特色;村里的水(苌楚之漪),通过整治,增加亲水功能,形成开和有致的滨水空间;村里的绿(苌楚之华),结合村子地形特色,种植蟠桃、猕猴桃及攀援月季,形成花海特色。通过景观设计对绿航猕猴桃元素的提炼,最终形成“苌楚”为乡村景观设计文化IP,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6.2“景境”合一营造美丽风貌
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更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乡村发展的独特优势。“景境”合一主要指的是以乡村自身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建造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优势。合理的对乡村水域、植物景观进行规划,是建造乡村景观最重要的内容。在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以乡村自身的植物种类作为基础,尊重植物的分布和生长规律。以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骆张村为例,猕猴桃是当地非常重要的作物之一,根据共生理论合理的选择与猕猴桃搭配的植物,构建契合的景观空间,对于“景境”合一有重要意义,能够使自然景观的层次感更强,使乡村的风貌更美丽。在对水域景观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水源的流向,合理的对水源进行人工干预,使水源的分布能够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对被污染区域进行治理和恢复,使乡村自身的生态系统更完善。
6.3“景居”融合提高居住品质
乡村景观构建过程中使用共生理论,着重体现在乡村民宿、创客基地、共享田园的构建,能够将“景居”更好的融入到建筑物中,使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详细考察乡村整体的发展水平,具体研究乡村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物特点,保证乡村景观建筑物能够与乡村整体风格相统一。乡村景观规划还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对公共活动空间要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村民的需求,为村民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6.4“景产”共生突显产业价值
所谓“景产”共生主要指的是乡村景观规划要以产业化方向为导向,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乡村景观,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产业链,对于振兴乡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产业乡村景观主要包括养殖景观、原地景观以及农田景观等。第二产业乡村景观主要包括物流园、加工园以及孵化地等周边景观。第三产业乡村景观为间接影响乡村景观的一系列景观。“景产”共生能够更好的突显产业价值,例如旅游业景观规划等。
6.5“景文”互动提升时代精神
所谓“景文”互动主要指的是乡村景观与乡村人文精神的互动,乡村景关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与传统的乡土风貌和历史文化作为基础,从而实现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的“共生”。乡村人文在景观中可以进行多层次的衍生,例如风俗习惯、建设景观、历史古迹等。乡村景观规划要从整体上保持乡村原始的聚落形态,充分尊重乡村的人文习惯、历史传承、文化特点。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要对当地村民的风格爱好、心理特点以及生活和生产特点进行详细掌握,使乡村景观能够真正凸显乡村的地文化,更充分的发挥出乡村地域价值,对于乡村的振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近年来共生理论在很多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共生理论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合理利用,能够更好的是乡村文化、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生态系统、产业系统相融合,是乡村的振兴和发展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加强对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家齐.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J].风景园林,2020,11(02):188-189.
[2]郝建荣.浅析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城乡建设,2019,9(16):154.
[3]王彦博.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9,10(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