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坡脚镇大豆生产现状及对策措施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胡兴连
[导读] 摘要:坡脚镇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是我镇传统栽培的粮豆作物之一,分布面积广,全镇12个村委会均有种植,但各地区生产水平不一致,产量间存在一定差距。

        马关县坡脚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坡脚镇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是我镇传统栽培的粮豆作物之一,分布面积广,全镇12个村委会均有种植,但各地区生产水平不一致,产量间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品种退化,栽培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我镇大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本文针对我镇大豆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几点今后我镇大豆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大豆;生产现状;对策措施
        种植大豆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收后的枯枝落叶及根瘤菌是土壤良好的有机肥,是其他作物的良好前作,在轮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
        1 大豆生产现状
        1.1 坡脚镇基本情况
        坡脚镇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人多耕地少,国土面积192.87平方千米,辖有12个行政村164个村小组5963户24372人,其中农业人口22718人。耕地面积21850亩(其中稻田4729亩,旱地17121亩),农民人均耕地0.96亩。最高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915米,平均海拔1332.5米,全年无霜期3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260毫米左右,适宜发展大豆种植,尤其适宜发展秋大豆和冬大豆。
        1.2 大豆种植方式
        坡脚镇常年种植大豆面积13000亩左右,一年可种三季,即春大豆、晚秋大豆和冬早大豆。生育期在110天左右,既可净种,又可间、套种。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以春玉米套种秋大豆和净种为主,占全镇大豆播种面积20%左右;1000-1300米地区,以春大豆—晚秋大豆或玉米行间种大豆或玉米生长后期套种晚秋大豆为主,占全镇大豆播种面积80%左右,是我镇典型的大豆种植方式;1000米以下河谷地区,以水稻—冬早大豆或冬早玉米间种冬早大豆为主,占全镇大豆种植面积的15%左右。
        1.3 种植面积及产量表现
        我镇近五年大豆种植面积变化不大,没用明显增幅表现。正季大春大豆面积保持平稳,大春玉米套种秋大豆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冬早大豆由于可以充分利用冬闲农田,其面积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出现以上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近两年我镇产业发展结构有所变化,比如我镇大面积发展种植的刺梨、李子和中药材,出现与大豆种植争地、抢地现象,导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二是个别年份由于受自然灾害、效益低下等因素影响,略有下降。但近几年来,通过与州、县相关部门合作,大力举办大豆丰产创建示范样板,使全镇大豆丰产新技术措施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促进我镇大豆单产有所提高,总产有所增加,具体详见下表:
        坡脚镇2016年-2020年大豆发展情况  单位:亩、公斤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我镇12个村委会除马夹冲村委会地处土山田坝区外,其余11个村委会都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地表支离破碎,山高石头多,地表水渗漏严重。长期以来,大豆的丰欠仍取决于年降雨量的多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2.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
        我镇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县份,近年来,随着沿海和内地大中城市用工量需求的增加,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的年青劳动力存在种地不如打工的思想观念,镇内大量青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家种粮的大多是一些弱劳力的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科学种植意识不强。虽然农科部门每年要举办各类专题技术培训、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进行指导,但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对农业新技术新科技的接受能力弱,给我镇大豆生产又好、又快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2.3品种老化、管理粗放
        我镇大豆推广品种单一,近10年来,全镇主要种植的品种是滇豆4号、滇豆7号、云大豆及农户自留多年的地方老品种,生产性状差,种植方式原始,仍存在栽“白籽”或不施肥的现象。由于大豆相对水稻、玉米等产量较低,大多群众认为大豆是低产的附属作物,存在着肥田种粮,薄田种豆的现象,在农业生产上不受重视,除样板区种植相对连片集中、管理较好外,多数存在零星分散种植,管理粗放的问题,这些都限制大豆生产潜力的发挥。
        2.4 经济效益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我镇极大多数农民大豆产品商品化意识不高,存在着“养猪为过年,养鸡卖盐钱”的小农经济思想,大部分农户只是为了自给自足,很难形成规模种值,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大豆生产多数为农户分散零星种植,多则2~3亩,少则几分地,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种植的随意性和市场流通的无序性等现象比较严重,对大豆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 今后发展对策
        3.1 增加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以扶贫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大以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国家扶持、地方配套、群众投工投劳的办法,将基础设施与发展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大豆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种植效益。
        3.2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技术培训是使农户接受新技术、新措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围绕大豆高产栽培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结合我镇生产实际对大豆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在大豆生产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采取专题培训,召开现场会等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使种植农户掌握大豆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明显增强群众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3.3引进新品种,做好试验示范
        品种是大豆生产获得稳产、高产的基础,品种退化是大豆生产的主要障碍,正如农民所说:“换地不如换种。”具体方法:一是对目前的优质品种做好保纯工作,防止退化,对已产生混杂和退化的品种要去杂去劣提纯复种。二是积极引进大豆新品种试验、示范,选育出适合我镇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推广,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提供良种,推动全镇大豆生产的发展。三是举办示范样板,推动大面积生产。举办示范样板是多年来农技推广最便捷的途径之一,通过与州、县相关部门合作举办示范样板,让群众看得见,跟着做,提高种植管理水平。
        3.4 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
        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一是成立大豆专业种植合作社,加强与外界大豆生产企业交流沟通,实现订单生产,形成“农户+基地+公司”的良好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二是利用我镇地处交通主干道的区位优势,建设一个初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便于大豆的集散。三是利用地方政务网和信息网,实现大豆市场信息网络化,联网交流,促进流通。
        3.5 推广间作套种多样化种植技术,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种植积极性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充分利用玉米、考烟、小春生长后期的光、热、肥等资源,开展玉米间套种大豆、烤烟套种大豆等作物间套种技术。其中玉米套种秋大豆在我镇种植历史悠久,是我镇典型的粮豆作物种植模式,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3.6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我镇典型的大豆生产模式是春玉米套种秋大豆。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储藏,按照州、县部门在我镇推广示范的高产栽培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宝泉,大豆生产与实用加工技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2]坡脚镇2016年-2020年统计年报
        [3]坡脚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016年-2020年工作总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