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企领导人员监督机制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王杰婧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企改革也在加快步伐。
        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省富平县  71171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企改革也在加快步伐。党中央明确指示,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坚定不移的深入改革,积极创新出更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机制,使国有企业拥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调动国企各部门干部人员的工作执行力。现阶段在党中央的积极调整举措下,我国国企管理机制已得到不错的改革成效,但目前仍存有待改进的问题,如在国企干部管理机制中,存在能上能下常态化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很多国企干部不能很好地面对“能下”的问题,本文由展开其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国企领导人员;监督
        引言: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胜劣汰”的行业发展规律,对于国企而言,领导干部人员如果不能积极地学习进步,或是身在要职却不为企业的发展尽力竭力,则不能发挥出企业领导的作用。因此,国企机制中,应切实制订出“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具体拟定出详细的能下常态化管理策略,激励与督促干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要严格确定“能下”的实施体制,推动领导干部可上可下的灵活调整路径,积极培养出更优秀的管理人才,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1.国企领导人员监督现状
        1.1未健全国企干部的考核体系
        国企干部人员的考核体制中,通常都是根据干部人员的工作素质、做出的实际成绩,及处理事务的能力方面作出对其的评价,整体来说,包含了在道德素养、处理工作的能力、个人处事作风、做出的工作政绩、平时的勤劳廉政等方面的素养。在具体考核时,通常更注重工作实绩的考核,会有一些量化标准来评定,但对于干部人员的实际办事能力及个人道德素质,只采取简单的谈话或投票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因此,这种评价国企干部的考核机制并不科学,在这种随意性较大的考核机制中,无法深入地评价干部人员的个人素养,缺乏全面评价国企干部的依据,导致考核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出入,使得考核结果的实用性以及准确性降低。
        1.2未实现市场化的国企干部选拔方式
        在国企部门对干部人员的选拔时,大多还是采取以组织形式展开人员的选拔,还没有普遍实行市场化的干部选拔方式,或是以公平竞争的形式对干部人员进行甄选。利用组织形式的干部选拔是十分传统的人才晋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可以顺应党的政策指导方向,实现了谁出资谁具备管理权的形式。但在国企机制中,如果对干部人员只是完全依照组织化的选拔方式,容易使国企内部失去科学性的管理机制,也易形成诸多不良作风的管理乱象。因此,这种组织选拔模式下,国企干部人选可能不能令民众完全信服,也不利于对管理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2.强化国企领导人员监督机制措施
        2.1建立“能者上,劣者下”的国企干部工作氛围
        在国企事业中,想要各部门做出出色的成绩,需要积极建立具有健康活力的国企干部队伍。首先选拔出领导班子中具有真正执行能力的“一把手”干部,引领下面各阶层国企干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然后领导干部需要以身作则,给下面干部做出“能上能下”的表率。通过时刻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在遇到自身工作有严重失职情况下,可虚心听取下层人员的意见,并基于国企整体发展观,在必要情况下可大方主动地“让贤”,从而积极提拔更年轻优秀的下层领导人员。另外,在平时的国企工作氛围中,要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将交流轮岗作为人才培养的常态机制,正确看待“下”的干部,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培养。再次,应根据调整下来的干部自身优势,合理安排其更适合的岗位,让其发挥出更优秀的政绩,以通过找准工作途径挖掘其亮点,促进国企干部能上能下的积极性,也能让“下”来的干部再次有“上”的机会[1]。


        2.2建立市场化的选拔方式,做好干部人才的储备
        在国企干部的选拔方式下,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对国企干部人才的培养、选择和薪酬等各方面,发挥出调节与指导作用。在选任干部时,除组织选拔外,可采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在企业内部和市场范围内选拔任用干部。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建立完善市场化职业经理人选聘管理制度,建立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订聘用协议,明确聘任期限、岗位职责、目标任务、考核奖惩、薪酬激励等内容,将业绩考核与职务聘任紧密挂扣,清晰界定解聘情形,使“能上能下”成为一种正常的契约,使因调整而退居次位的干部,能够在心理上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氛围。
        2.3制订严格的考核制度,切实推行“能下”的调动调整
        受国企管理机制长期的影响,在目前要对国企干部实行“能下”的调整政策,是存在较大的困难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企事业中,在考核干部人员时没有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和较明确的考核标准。在传统意识里,人们对领导不称职的印象在于其领导人员出现较大的工作失误,或是在国企管理事务中违反了党的指导方针,造成了与党的指导路线形成较大偏差的情况,才会定性其工作的不称职,并对其领导人员工作职位作出调整[2]。但在现阶段的国企事业中,很多资质平平、没有建立群众信服度、没有建立一个国企干部应有的责任感,在工作中毫无亮点的领导人员,却能拥有一个与自身能力不相符的干部岗位。因此,在对国企干部进行考核,或是在国企人事方面做出调整的前期阶段,这些“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唯恐自己触碰到“不作为”的红线,影响自己的“铁交椅”。故而,企业需要建立出具有明文规定的称职与否的工作标准,将考核企业领导的内容项目中,还应加上对其德才两方面的具体细化的评断标准。另外,还应结合企业员工对领导人员的认可度,领导人员的健康状况、实践的工作能力等作为评判断领导人员是否称职的标准,结合多方因素来考核国企干部的能力,对于符合所有考核内容的领导人员给予“上”的机会,而对于那些玩忽职守,身居要职却不尊重民意,不办民事的不称职领导采取“下”的调整。
        2.4基于关心领导干部的前提,作出调整或“能下”的预警
        在国企内部机构中,要本着“严管是厚爱”的管理原则,基于关心领导干部人员的前提下,积极给在职干部人员作出细化“能下”的警示与提醒。可以在国企团队中,制订出细化的退出条例,如在领导干部的组织观念、廉洁作风、政治方向等各方面制订出一系列的行为约束条款后,按照这些退出预警作出对领导人员的严格监督。可从企业生产运营、生产环境的安全问题、生产质量等各方面进行参考。从单位年度绩效与平时工作中的廉情测评报告中,来对领导干部进行排名,对于那些资质平庸,且处理事情懒散拖拉的干部人员,一旦符合“退出”预警标准,即可执行“能下”的调整。而通过对职位的调整可以积极培养一些技术能力在线,且道德素质优良的年轻人才,为国企发展再塑英才[3]。
        结论
        简而言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后,由于国企行业中普遍存在人员过分饱和,较为臃肿的企业机制,使得国企部门形成了人员众多却有着较低的工作效率。因此,新时期的国企部门需要建立符合实际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解决好国企干部“能上能下”的人事调整难题,尤其是能够应对“能下”的问题。本文就国企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的难点及对策展开分析。
        参考文献:
        [1]魏正宁.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9(16):312.
        [2]张桂芳:《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改革路径与措施———对上海市国有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调研思考》,《西部论坛》2020年第7期,第72~79页
        [3]马连福王佳宁:《党组织嵌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三重考量》,《改革》2017年第4期,第5~13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