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现有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规划布局的系统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园区空间布局优化提升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尝试引入产城融合理念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原则与策略,以期在满足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政策的基础之上统筹园区空间布局,协调产、城、人三者在空间、结构、功能以及运作上的合理匹配,使高新技术产业园走向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园;产城融合;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1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园是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随着政策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其产业集聚和功能复合等特点逐渐突出。将产城融合理念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有助于解决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园区的新需求,有效促进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现状问题
2.1空间发展水平不高。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数量骤增,但是随着园区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企业的入驻需求也在上升,在招商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园区的规划原则及开发原则产生冲突,忽视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等与园区的规划原则及开发原则不相符,造成了园区现状的功能布局混乱、企业分布散乱。同时园区在发展中缺乏对场地内现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导致部分园区内水系、林地等自然资源闲置和破坏,无法形成舒适和谐的生态空间。因此,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空间发展水平不高。
2.2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在十二个研究对象中当中,超过半数的园区存在大量未利用土地,其中主要包括未出让用地和已出让但未建设用地,土地利用不集约。且建筑多以多层建筑为主,容积率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此外早期建设的园区大多为地面停车,地下空间未利用,发展至今已远远无法满足园区停车需求,大量机动车占用道路广场空间导致通行效率低。
2.3服务配套设施滞后。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大多由政府主导,该模式在园区建设初期阶段拥有资金、政策、资源等优势,但等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园区以快速提升经济产出为目标,政府将精力集中于生产空间的发展建设,却忽略了非生产空间的建设,导致出现功能单一、配套不足、产业发展支撑力低等问题。在“重产轻城”的开发模式引导下,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业态选择极易与城镇发展不协调,导致其粗放外延式扩张、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3产业园区规划建议
3.1专业化产业集群模式。产业园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成果和产业发展的工业活动载体,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业园区规划上,不仅仅以产品种类集中产业,更应综合生产过程能源流和物料流细分规划产业集群,实现资源深度利用。这在今后各地工业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时,可以更加精细划分,充分因地制宜,科学搭配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资源利用率。产业分类时,可以考虑应进一步将这几种涂层相关企业进行细分规划,例如将颗粒类涂装和有机溶剂类区分开,如果数量大,还可以将产业进一步细分到物品不同颜色功能处理区。这样更为专业化细分表面涂层产业更有利于排放物回收和深度处理,少量增加成本就可将排放物净化处理,应用于一些要求不太高应用场景,实现物料二次利用。所以在产业集群规划更应在科学上指导下,认真分析产业链中制造企业工艺上的细微之处,在原有产业功能划分的基础上,可以做到产业规划更精细,提升产业精细化发展水平。
3.2产业循环模式。工业生产过程或多或少将副产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形态的废物。一方面废物的产生增大排放时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无害化处理废料必然增加设备投入和能源消耗,也间接增大产品制造成本,有些物料处理难度相当大,后期处理需新增不小的投入,处理成本相当大,这些大幅增加的成本转嫁都将降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针对该类问题,可以在产业集群时,充分利用政府规划布局,相关产业根据其生产工艺特点,将互补类企业协调和生产工艺间对接,通过这种产业或副产物之间的对接,可大大延长主要副产物产业链,嫁接出新的附加产品,通过这种产业相交模式,减少了废物排放转而形成一种有利用价值的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总目标。基于上述思路,在产业对接时,可以将磷肥产业和铝化工产业规划在同一或相邻工业园区。
目前磷化工废渣由于大量含游离酸,而铝化工企业排放泥料呈碱性都一直是治理和综合利用难题。若采用工艺对接,采用酸碱废料中和,再简单无害化处理后,完全可以以此为主要原材料研发出新的轻质建筑材料,拓宽应用到建筑领域。同时解决环境排放问题和降低材料经济运行成本。
4空间布局策略
4.1产城功能复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产城融合导向下的园区生产、生活空间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区单元的形式存在,其内部空间是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高度复合,不仅满足生活、生产等正常运作的基本需求,同时满足休闲、娱乐、金融、会展等更深层次的需求;此外园区与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园区融入城市之中,并完全向城市开放;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重新组合,以不同结构的混合单元存在于城市之中,实现园区与城市共生。
4.2土地利用混合。产城融合发展应提高园区空间功能灵活性与用地兼容性,在引导大分区及小聚集的基础之上适度功能混合,帮助园区空间有机生长,使园区富有“弹性”以适应多样的变化。生产、研发、生活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园产城融合的终极目标,因此,土地利用混合即在单一性质用地的基础上,按照园区发展和居民现实需求,导入居住、商贸、娱乐、行政管理、研发和创新、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多样化功能,进行用地适度混合,以实现园区功能从碎片式发展向全景式综合发展转变。
4.3配套设施调合。早期高新技术产业园多位于工业园区,由于工业用地的设施占比受限,配套设施占比仅为5%-8%,给园区员工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众多不便,随着高科技园的逐渐发展,为了园区的良性发展,高科技园的建设越来越注重配套设施人性化,配套设施占比逐渐由10%增加到了30%,因此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园区发展过程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并在规划建设之初预留足够的设施空间,以保证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协调同步。对于初级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而言,配套设施宜点状布局并结合产业空间形成组团,可最大限度利用设施服务半径,同时还要考虑下一阶段园区发展方向预留连续发展空间;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园区迈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空间逐渐增多,员工和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逐渐增多,配套设施逐渐连接形成线状布局,产业空间围绕线型配套设施组成产业带;园区成熟阶段逐渐需要大型商场、商务会议等大型服务设施,该阶段应以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为核心组团形成园区的商业商务服务中心,并以商业商务服务中心为核心布局相关产业,再在各片区集中布局点状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片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片区中心——园区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与配套设施协同发展。
5结束语
“产城融合”的侧重点在于“融合”,强调的是将产业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生活要素与生产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布局,这无疑也是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总结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产城融合导向下园区空间布局的思路转变,把产城融合理念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既有效解决园区存在的现状问题,同时满足园区居住人群和工作人群的现实需求,产城融合的产业园是后工业化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曲洋.产业园区规划的空间布局理念[J].中国房地产,2019(32):20-23.
[2]广东欲全面规划、布局机制砂石产业[J].混凝土,2019(10):8.
[3]白冬梅.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推动区域高质量项目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9(16):466.
[4]王超.国际健康产业园规划实践与探讨[J].山西建筑,2018,44(23):24 -25.
[5]芦嘉风.抚顺市清原县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产业定位与规划布局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38(11):161-163.
[6]高喆,梅琳.多重转型下产业布局规划方法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8(06):67-71+112.
[7]崔冬冬.产城融合视角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