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直升机制动系统的需求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刘昊阳
[导读] 摘要:作为直升机的关键技术组成,制动系统对直升机的飞行和制动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限制,制动系统作为飞机的关键技术,目前在我国还比较薄弱,随着民用和商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增加对直升机制动系统研究的投资并提高直升机制动系统的性能对于直升机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作为直升机的关键技术组成,制动系统对直升机的飞行和制动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限制,制动系统作为飞机的关键技术,目前在我国还比较薄弱,随着民用和商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增加对直升机制动系统研究的投资并提高直升机制动系统的性能对于直升机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建设,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直升机制动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策略,希望为我国直升机制动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直升机;制动系统;问题与发展;建议
        1前言
        作为军事装备领域中的重要航空装备,直升机在日常训练,物资运输,军事救援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升机维护操作的特点是过程复杂且专业要求很高,如果维护错误是由环境,管理,人为和设计因素引起的,则将进一步增加发生航空事故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改进维护错误的控制和预防机制,以确保航空业的健康 发展。
        2我国直升机制动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重预先研究,轻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研究拉低制动系统性能与自主知识产权水平
        直升机的起降过程仅需几十秒,但车轮和制动系统的工作环境极为复杂,其制动性能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直升机制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研究是我国直升机制造水平的关键。只有加强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水平,才能理解影响直升机制动性能的问题根源,并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在实地充分解决。尤其是先进的系统测试实验手段和系统测试平台的建立,将大大提高安装条件和工作状态的准确性。但是,大量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表明,经过近50年对中国直升机技术的探索,中国的直升机制动系统始终遵循“需求牵引,技术推广”的发展方针。从主流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它仍以需求预研究为指导;从研究内容的结构来看,中国直升机制动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项目,背景项目,支持项目和基金项目的预研究上。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强调模型牵引力,并且不推广技术。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与欧美,德国等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缺乏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新。同时,这也是我国直升机制动系统的核心问题。
        2.2直升机刹车系统研发模式单一,无法满足特殊飞行任务和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
        直升机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直升机技术的基础研究涉及多达40个专业。随着当今直升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精确性,如果您想在国际直升机市场上占据竞争地位,则必须增强自己的个性。技术基础研究与合作,但根据数据,中国的直升机制动系统研发模型相对简单,主要基于某些资金和科研机构采用鼓励性和封闭式研发模型。很难使研发人员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深入挖掘自己的科学研究基础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直升机制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由于制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难度更大,开发周期更长,因此,全国从事直升机制动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单位中有90.3%为科研人员。因此,这种过于集中和单一的研发模式,使得研发人员难以实现整体增长,无法满足特殊飞行任务和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这已成为绩效提升的制约因素。并定量生产了我国的直升机制动系统。
        3我国直升机制动系统提升与发展策略方向与建议
        3.1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研发,提升我国直升机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发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校企合作模式已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所认可,并在某些关键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但是,我国的校企合作在建设水平,合作深度和合作产出方面还很薄弱,需要深入探索。根据文献检索结果,我国目前对直升机制动系统研究的78.7%仍集中在985所和211所大学中。以吉林大学2018年申请开发的行星混合直升机动力耦合系统(专利号CN201820148251.8)为例。该专利改进了主旋翼系统和尾旋翼系统。主旋翼系统包括发动机,前行星排,后行星排,1号离合器,2号离合器,1号电动机,2号电动机和主旋翼以及其他关键部件,以及制动系统组件;和尾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包括尾桨发动机,尾桨电动机,1号制动器,2号制动器和尾桨等关键部件和制动系统组件。由于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努力,该专利更好地实现了与现有直升机制动系统的对接和继承的改进,并且还考虑了诸如燃油经济性,碳排放量和降噪等社会效益。协同模型也解决了传统直升机刹车系统单一研发模型的问题,可以实现特殊飞行任务降噪,降噪功能和规模化生产的社会需求。从吉林大学的成功案例和科学研究成果来看,加强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与研发是提高我国直升机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只有通过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结合,才能巩固直升机制动系统发展的基础,并增强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后劲和持续创新能力。
        3.2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打破区域壁垒,形成综合发展力量
        直升机是军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直升机技术的研发和生产一直局限于某些地区和工厂。他们不仅工作独立,而且缺乏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键国际直升机技术的获取和参与机会是相对的。更少,这对我国的直升机制动系统的发展和竞争力非常不利。在当今网络化,知识化时代的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就必须打破区域壁垒,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并利用直升机产业和关键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责任是建立核心竞争力,并在信息获取和共享,结构设计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等单个和集成的关键技术中形成全面的发展联合力量,才能为创新和创新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直升机制动系统的竞争力基础和资源基础。
        4直升机维修差错控制与预防策略探讨
        4.1加强检修环境控制,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由于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经常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维护基地之间的距离过长等问题,因此,由于维护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错误的检出率将降低,并且将发生维护错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维护场所和维护环境的控制,避免在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照明条件差,噪声污染高的环境中进行维护操作,并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直升机任务区和维修基地,以确保有效实施定期检查并提高检错率。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维修工作环境,组织维修人员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提高维修人员的生理抗逆能力和心理状态调节能力,并帮助他们有效克服外界因素的干扰,执行维护任务的过程。维护操作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维护操作的效率并减少了维护错误的发生。
        4.2完善维护管理机制,推广信息管理方式
        为了满足直升机维修作业的要求,有必要系统地完善维修管理机制,如建立维修人员技能培训体系,在职培训体系和考核制度等,以规范管理。并限制维护人员的工作行为,技能水平和专业态度。依靠岗位责任制的实施,增强维修人员的责任感,确保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减少维修失误的可能性。同时,应根据每个岗位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技术难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以确保维修人员能够合理地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防止发生率增加。长时间高强度操作导致的维护错误。此外,还应推广信息管理方法,如改善直升机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系统安全机制,每天记录直升机运行信息和维护信息,以利于维护期间及时获取关键信息和数据并减少后续大修工作量。
        4.3优化直升机设计以减少维护工作的难度
        一方面,根据直升机的设计尺寸优化管理,并采用防错设计,冗余设计等方法,提高直升机的容错能力。例如,在解决直升机电气设备的电源问题时,可以采用防错设计方法来防止电源接口操作错误的发生,并且可以区分每个电源连接器的形状以减少维护错误的可能性在机载设备中;当处理直升机电路故障问题时,冗余设计方法可用于设置一组或多组单元以完成特定功能。仅当几组单元发生故障时,直升机系统才能失去所有运行功能,从而有效降低直升机坠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必要加强直升机硬件结构设计的优化,以确保各个硬件结构和零件的设计与直升机的性能和功能相一致,并为容易出现硬件故障的零件设置专用的维修渠道,为直升机维修作业创造便利条件,以减少维修难度,减轻工作量,提高直升机维修作业效率。
        4.4强化维修现场管控,预防人为差错发生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需加强对维修现场的管理,例如,运用自检、互检、专项检查制度进行维修质量检验,把好质量关;针对维修作业组织计划进行科学安排,合理把控工作强度、协调处理工序交接问题,针对重大维修工作需预先做好技术评估与现场指导,保障维修人员明确相关规程要求、掌握不同部件和设备的结构原理与维修方法,并引导维修作业人员树立安全作业意识与预防人为差错意识;还可在维修实践环节引入辅助性手段,包含文字提示、颜色分类、配备专用工具、做好临时记录等,针对特定维修任务情景、作业环境、作业工具与工作卡编制对应的安全检查单,确保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完善人为差错预防机制。
        5结语
        直升机制动系统是目前限制我国直升机品牌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之一。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品牌竞争力和科研能力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大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直升机制动系统的制约因素,并从校企合作和职能部门综合创新意识两个可行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只有加强校企的深入合作与研发,才能改善我国的直升机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发能力,只有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才能突破区域障碍,形成综合发展力量。
        参考文献:
        [1]康雁.软件需求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董志刚,郭齐胜.装备需求论证工具化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2,26(6):6-9.
        [3]辛冀,孙强,王忠.基于任务场景的军用直升机体系贡献率分析和技术指标转换方法研究[J].科技导报,2018(20).
        [4]刘姝,程胜.航天软件需求工程[M].北京:国防科技工业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