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极力推进景观资源富集地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转型是我党“十四五”时期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的高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已明显发生改变,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与特色化小城镇建设列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此背景下,紫阳――旅游资源及硒茶资源丰富的陕南重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握现代化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方向,着力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绿茶产业的创新,以进一步推动紫阳经济高效增长。
关键词:“十四五”;小城镇;特色化;发展规划
新形势下,小城镇发展应把握好新时代赋予的特色化发展方向,充分结合当地独特的丰厚资源条件,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方产业的发展,运用生态的理念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本文笔者立足于“十四五”时期中国资源富集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必要性,以陕南紫阳县为例,探讨对实现其特色化发展。
1实现资源富集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新时期社会矛盾变化对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中国已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社会矛盾及人们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较大转变。一方面,随着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已基本得到了满足,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对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以及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大发展,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资源危机迫切需要得到改善。因此,必须要充分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肆意消费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紧紧围绕小城镇脱贫致富总纲,充分把握小城镇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既有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生态发展要求下,小城镇迎来的大好发展时机,潜力无穷,这是时代赋予的机会,更是社会矛盾的转变小城镇特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1.2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为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十九大一来,国家经济建设方针发生了巨大转变,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未来发展要始终坚持一带一路建设总方针”,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等重要战略思想引领下,充分发挥出区域聚集的示范作用。加强“十四五”时期小城镇特色规划发展,应紧跟“一带一路”战略方针,胁从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发挥优势,服务大局,让小城镇既有资源特色充分体现出来生态林草产业发展变成现实。
2紫阳特色资源分析
2.1区位特色
紫阳县地处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汉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地带,是安康通往成渝经济区的门户。
紫阳县位于安康市南部,地处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东连汉滨区、岚皋县,西接汉中市镇巴县,北依汉阴县,南邻四川省万源市,重庆市城口县。县城北距省会西安市266公里,东距安康市区57公里。
包茂高速南北向穿境而过,并在紫阳县设有四个出入口;襄渝铁路南北向穿境而过,在紫阳县设有客运站和货运站;省道310线以及汉江水运,为紫阳县对外物资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2.2资源优势
紫阳县山水田园风光优美,区内多山多水,万山综错,河流密布,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江,两条河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的大巴山区、西南部的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加上蒿坪河川道,从而形成了紫阳“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征。
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当为唐代金州土贡“茶牙”的传统产品。紫阳茶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八届。
中国道教南派发源地——紫阳县因北宋道教南派鼻祖“紫阳真人”张伯端在此悟道而得名。
中国民间艺术(民歌)之乡——紫阳民歌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国首部实名制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的实景拍摄地。
富硒茶——富硒茶是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种,紫阳是中国最大的富硒区。
板石——远景资源量不低于60亿立方米,是截止21世纪初中国探明的世界上蓝黑板石储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县。
水资源丰富、河道比降大、可利用水头高,水资源理论蕴藏量29.5万kw,可开发量15.8万kw,已开发量10.0万kw。
钒钛磁铁矿理论储量达20亿吨,境内已探明5处矿床,钛磁铁矿储量达2.5亿吨,二氧化钛0.14亿吨。全铁含量25%左右,二氧化钛含量6%左右。
3紫阳实现特色化发展机遇分析
3.1陕南整体发展步骤加快
省委、省政府提出“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为紫阳县富硒产业,板岩、锰矿、毒重石、富硒矿泉水等优势资源开发和能源及特色工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紫阳“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禀赋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身后多样的历史文化积淀,将为民俗风情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3.2陕南移民搬迁计划的实施
借助陕南移民搬迁的政策机遇,紫阳县在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避灾减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面临新的机遇。
3.3交通条件的改善
包茂高速通车,拉近了紫阳县与西安、重庆等周边大城市的空间距离,使紫阳县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当中,为紫阳县参与全国经济竞争提供可能。
4特色资源转化路径与规划应对策略
4.1特色资源品牌化
整体看来,紫阳县的山水特色及富硒茶产业是其未来城镇发展的重要资源,围绕自然山水及富硒茶资源建设主题化特色城镇是紫阳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由此确定紫阳的规划目标为建设“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旅游之城”。以“硒谷水乡、汉江画廊、茶歌紫阳”为民俗风情旅游品牌,以紫阳汉水民俗风情画廊,引领紫阳汉水沿岸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以“汉水画廊游、茶园生态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养生体验游”六大产品系列,将紫阳建设成集水域观光、度假、休闲、游乐、探险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硒谷水乡、秦巴汉水生态旅游目的地、陕南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度假地。围绕汉江紫阳段瀛湖游线,利用紫阳民歌、富硒资源、紫阳民俗、道教文化提升旅游线路质量,利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富硒茶原产地保护”、“陕西省美术家写生基地”等旅游品牌,丰富旅游线路内涵。开发以水为纽带,以茶为品牌,以民俗旅游为吸引物的汉水民俗风情旅游。
4.2特色资源产业化
做强富硒茶产业,以“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品牌保护,加快品种改良,优化产品结构,主攻市场营销,提升产业效益;做大富硒魔芋产业,坚持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大力发展富硒林果,把富硒林果作为发展山林经济的重点,启动建设紫阳金钱橘、乌米核桃采穗园,梯次推进汉江沿岸茶桔间作,建设城关千亩茶桔间套、洞河千亩金钱橘、绕溪万亩核桃三个特色林果示范带;壮大畜禽养殖规模,以培育养殖大户为抓手,以发展林下养殖为重点,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发展;提升发展生态渔业,依托富硒渔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海天富硒生态渔业开发公司,加大水产品综合开发,发展休闲观光渔业,提升综合产值。
4.3特色资源生活化
在规划中体现步行、方便、多样性、独特风格、特色文化,要生活导向、功能混合、高密度、紧凑型、微景观、密道路,基础设施最有效利用,重视人的观感和对身边环境的体验,这个层面所注重的要素包括街道设施和街景等。发掘紫阳文化底蕴,包括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居住文化等,以助于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也将积累、形成新的文化特质或亮色。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形成功能完备,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厚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的城市。
4.4特色资源多元化整合利用
紫阳资源利用途径绝不是单一资源的利用规划,而是立足于内外向特色资源的多元化整合利用,融品牌化、产业化、生活化为一体的资源利用方式。首先以“富硒茶原产地保护”为品牌,构建以富硒茶为基础的特色资源旅游产业体系,如发展茶叶采摘、茶园观光等项目,其次,以富硒茶特色资源为基础,建立以此为基础的特色产业体系;再者,促进特色资源生活化,将对茶文化及民俗文化与城镇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各景观点增加听真人讲道、听民歌、品茶等项目,增加市民和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也将积累、形成新的文化特质或亮色。
5结束语
伴随着城镇一体化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城镇实现特色化发展已深入人心。小城镇的特色资源的转化与利用应统筹考虑资源的潜力,将资源利用与城镇功能定位、城镇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和挖掘特色资源的经济效应、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围绕品牌化、产业化、生活化让小城镇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司晓光.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小城镇特色规划设计策略[N].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9-(10)-19.
[2]张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N].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小城镇规划),2016-(06)-24.
[3]周宗良.实现城建提升重在创新理念[N]洛阳日报,2011-(12)-26.
[4]王献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我市城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N]佳木斯日报,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