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开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4期   作者:张承祖
[导读] 摘要:在我国,近距离煤层群在煤炭赋存资源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西山矿区、大同矿区与神东矿区等。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小窑头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大同  037037
        摘要:在我国,近距离煤层群在煤炭赋存资源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西山矿区、大同矿区与神东矿区等。随着开采规模的不断增大,许多矿区都对近距离煤层群下煤层进行开采,当煤层的层间距较小时,上煤层的开采对下煤层产生了较大的采动影响,上部工作面遗留煤柱会在底板岩层中传递应力,使下部煤层工作面巷道所处位置应力分布不均匀,巷道围岩稳定性差,支护较为复杂。本文对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开采巷道支护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支护;巷道;合理位置
        1工程概况
        某矿43104工作面位于井下西十一采区,开采3号煤层,东为43106采空区,南邻3号煤回风巷,西部为已回采的43102工作面,北为随老母断层。该面上覆2号煤均已回采,北部切眼附近为巨成矿2号煤的小窑破坏区,2号煤与3号煤的层间距为7~15m,平均11m左右,属于典型的近距离煤层。2号煤层厚度为2.25~3.43m,平均2.8m;3号煤层厚度为1.20~2.60m,平均1.9m,煤层平均倾角为5°,属于全区稳定可采煤层,3号煤层顶底板岩层情况如表1所示。
        表13号煤层顶底板特征
 
        2下煤层工作面巷道合理位置的确定
        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可知,目前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布置方式可以分为外错式、重叠式、内错式三种。结合西铭矿43104工作面的实际条件,采用内错式布置巷道方式(如图1所示),不但可以改善巷道所处应力环境,也可以减小上部遗留煤柱对下煤层工作面的影响。
 
        图1巷道布置示意
        根据矿山压力力学分析和前人总结出的内错距计算公式,将下煤层巷道布置于上煤层遗留煤柱影响范围之外,可以按照下式计算内错距离:
                                       
        式中:L为上、下煤层巷道错距,m;h1为层间岩层厚度,取均值11m;h2为下煤层巷道高度,取1.9m;θ为应力影响角,取35°。
        将数据代入式(1),可得:
        L≥9.04m
        根据计算结果,下煤层工作面巷道内错距离不小于9.04m即可,但考虑到受上部遗留煤柱的应力传递影响,下煤层工作面应力呈现一种不均匀分布的状态,所以考虑1.2的安全系数,即下煤层巷道的内错距离为1.2×9.04=10.85m。因此,采空区下煤层内错距离不小于10.85m即可,为方便工作面测量计算,按内错距离11m布置巷道。
        3上煤层开采影响分析
        3.1底板最大破坏深度
        近距离煤层上煤层开采后,底板岩层会受采动影响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根据滑移线场理论,可以得到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的计算公式:
        区宽度;φ为内摩擦角,取35°;Cm为煤岩体内聚力,取1.2MPa;K1为三轴应力集中系数,取2.5;n为最大集中应力系数,取2.6;H为平均埋深,取160m;γ为采场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取25kN/m,m为上部煤层采高,取2.8m。把各项参数代入公式(2)中,可得:h3=11.5m。即上煤层开采后底板破坏的最大深度为11.5m。
        3.2下煤层工作面巷道顶板类型
        将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与层间距作比较,可以将下煤层顶板分为两种情况:
        1)裂隙发育顶板。当层间距小于上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时,上煤层的开采对下煤层顶板已经产生了损伤破坏,顶板裂隙发育,需采取适当的支护技术。
        2)普通顶板。当层间距大于上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时,上煤层的开采未波及到下部煤层,因此下部煤层工作面顶板完整性较好,对其进行一般支护即可。
        4巷道分段支护设计
        4.1巷道支护原则
        1)根据层间距的不同,对处于不同区域的顶板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2)当层间距较小时,顶板裂隙发育程度较高,应加强巷道支护。针对该矿3号煤层与2号煤层的层间距为7~15m,3号煤层43104工作面设计采用分段支护方式,在层间距小于11.5m时与层间距大于11.5m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支护巷道。
        4.2层间距为7.0~11.5m时
        当层间距小于11.5m时,工作面顶板岩层遭到损伤破坏,裂隙发育程度较高,因此采用锚杆+锚索+工字钢棚联合支护技术,支护断面如图2所示。
 
        图2巷道支护断面(mm)
        如图2所示,工字钢采用11号工字钢棚,棚腿长2.75m,钢棚梁长3.7m,排距为0.7m,每排布置两架;巷道顶板采用长度为1.8m、直径为18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采用0.8m×1.0m,顶板中部锚杆垂直顶板布置,最外侧两侧锚杆倾斜30°布置,距离两帮0.4m。采用直径为17.8mm、长6m的锚索支护,间排距为2.0m×2.0m。
        4.3层间距11.5m以上时
        当层间距大于11.5m时,上部煤层的开采对下部煤层的影响较小,顶板完整性与连续性较好,因此采用锚杆+工字钢棚联合支护技术,如图3所示。工字钢采用11号工字钢棚,棚腿长2.75m,钢棚梁长3.7m,排距为0.7m,每排布置两架;巷道顶板采用长度为1.8m、直径为18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采用0.8m×1.0m,顶板中部锚杆垂直顶板布置,靠两帮两根锚杆倾斜30°布置,距离两帮0.4m。
 
        图3巷道支护断面(mm)
        5工业试验
        根据以上分析,西铭矿43104工作面巷道采用内错11m布置。完成巷道掘进后,采用十字布点法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了监测,以检验支护效果。在运输巷道每隔50m设置1个测点,观测周期为30d,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后,得到如图4所示的巷道围岩表面变形位移变化。
 
        图4巷道围岩位移变形量
        由图4可知,43104工作面巷道在采取锚杆+锚索+工字钢联合支护方式后,0~20d内,变形速度较快,变形量较大;20d后,巷道围岩变形量趋于缓和。最终巷道顶底板移近量稳定在72mm,两帮移近量稳定在45mm,巷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结束语
        针对某矿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煤层巷道支护难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上部煤层开采后底板岩层最大破坏深度、确定了下煤层工作面巷道内错11m布置,并采用分区支护原则,确定了不同层间距时的巷道支护方式,通过工业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建军,张忠温.平朔矿区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支护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5):1-4,8.
        [2]曹东升.云冈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支护技术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15,43(S1):73-75,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