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32382部队 湖北武汉 430311
摘要:本文从预备役保障力量建设面临的现实需求和建设形势出发,从加强理论研究、加速推动转型、重视融合发展、强化实战训练、健全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对于预备役保障力量建设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对下一步深入推动预备役保障力量全面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预备役 保障力量 建设
随着新军事革命的深入,世界发达国家军队都十分重视军队保障力量各组成部分比例的调整,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是现役保障力量的比重下降,预备役保障力量的比重上升,军队封闭式的保障体制正逐渐向军地一体化的开放型保障体制发展。当前预备役部队的改革已逐渐进入实施阶段,在其组建和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问题,急需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确保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建6设能够规范有序持续发展。
一要加强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对其建设思路、路径管理、运用方法等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首先要加强对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建设指导思想的研究,要以习主席国防建设和军队调整改革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提高战时后装保障能力和实现军事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构建科学合理、配套完善、能力突出的后装保障力量体系,为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后装保障能力服务。其次是要加强对国外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建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把握世界发达国家军队在后装保障力量建设和国防动员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状况,积极吸收借鉴他们的理论成果、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积极探索我军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要加速推进转型。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抗激烈,后装保障需求将进一步凸显,大量艰巨复杂的保障任务将交由动员力量完成,未来战争对于后装保障的动员速度和持续性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组建预备役保障力量将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一是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实施统一的组织领导,由军队相关部门根据作战任务提出动员需求,国防动员系统根据动员潜力印证可能条件,军委机关完善需求提报和对接机制,细化力量动员各级责任,规范程序方法,协调确保建设任务顺利推进。二是进行充分论证,确保规划切实可行。
加强预备役保障力量建设和管理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要将预备役后装力量建设规划置于国家预备役调整改革的总体设计当中去,使之协调发展。三是加强实施全程管理。建设规划付诸实施后,有效监控管理则成为规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建设涉及的军地部门多,要确保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对规划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工作。
三要重视融合发展。随着大量新装备的列装,军队越来越重视装备的全寿命周期保障,注重把保障性要求纳入装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由于装备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制度改革还不够深入,造成我军的装备使用保障和科研生产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分离状态,由于科研生产和使用保障分别属于地方和军队两个不同部门,负责造成地方装备保障力量服务部队机制不够完善,装备保障军地协调任务重,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的建设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充分发挥预备役保障力量协调军地、联系各方的优势,广泛吸纳科研院所,承制单位、军工企业以及地方高新技术的优质人才,创新完善政策机制,做到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提高效益。
四要强化实战训练,军事训练对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由于其组成和任务的特殊性,其编成结构能力特点和作战运用与其他类型建制部队有所区别,其训练涉及军地多个单位和多项内容,协调比较复杂。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的军民融合训练协调机制,加强对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训练的统筹协调,确保各项训练工作有序开展。结合预备役后装保障力量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结构特点,应重点规范建立地方多元力量参与平战时训练的体制机制,地方保障力量平时开展各类共同基础训练,可考虑纳入国防动员系统,按需求组织实施。对于各类专业技术训练,可考虑军内保障机构牵头规范相关标准,由企业和单位实施自训。相关力量平时考核、检查、评估由军队后装保障相关职能机构组织实施。
五要健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激发技术保障人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要使社会上的高新技术和保障力量能够为我所用,就是要在军队取得军事效益的同时,使企业获得经济回报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这样才能实现双赢。一是要勇于打破利益的藩篱,在遵守保密制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招标投标范围,让更多的企业可以参与部队的后装保障任务,公平竞争环境能够为预备役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二是合理调整现行的财税政策,对有能力承担军事保障任务并参与了预备役人员编组的单位,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和力度,激励企业参与预备役人员编组、承担军队保障任务的积极性。三是对预编人员的激励上既要有正激励,也有负激励。所谓正激励是指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奖励,所以负激励是指对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两者有结合,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
〔1〕程佐胜.关于深化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的几点看法〔J〕.国防,2012,11:27-28
〔2〕姚文强,王彪.海军预备役部队建设研究〔J〕.海军学术研究,2010,2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