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师阅读行为指导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钟卫东
[导读]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质量,关键在阅读,而阅读的提升关键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会读,在教师会教,语文教学即是教会学生读书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会教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怎样的阅读指导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内化成能力呢?笔者认为可按从文章体式;文章课型;运用多媒体等方面对教师指导阅读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讨。

自贡市沿滩区教师进修校    钟卫东 643000

【摘要】: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质量,关键在阅读,而阅读的提升关键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会读,在教师会教,语文教学即是教会学生读书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会教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怎样的阅读指导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内化成能力呢?笔者认为可按从文章体式;文章课型;运用多媒体等方面对教师指导阅读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讨。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有效地指导、训练阅读,使之成为习惯,内化形成能力,给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让学生爱上阅读课,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   教师  阅读行为指导  有效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根源在于阅读教学的缺位或失范,那么我们对课堂阅读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它包括教师阅读行为指导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的阅读行为有效性)进行研究就能较好弥补的这种这种缺位或失范,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会读,在教师会教,语文教学即是教会学生读书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会教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怎样的阅读指导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内化成能力呢?
        一、按文章体式对教师课堂指导阅读的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课例研讨,采用同课异构和单篇教学的方式进行(含指导方法和评价方式)。
        1.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借助助学系统让学生先进行整体感知,排除生难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质疑,培养学生疑问意识,养成质疑习惯。在阅读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眼”入手,抓住细节,反复朗诵,读出体验,层层深入理解主题,最终走向思想和情感的深处。比如阅读写人叙事性散文《秋天的怀念》。教师就指导学生紧抓“好好儿活”这个关键文眼,体会母亲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主题。也可以利用活动来构建课堂,在训练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扎实了基本功、锻炼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做法,即规范了学生的阅读行为,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此类文体的方法,肯定是有效的。课堂评价可以在规则中以评分方式呈现。
        2.小说阅读教学
        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我们就《孔乙己》这篇小说进行了同课异构,就小说阅读中教师指导教学的有效的行为进行了研讨。其中一节课,抓住了文本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并以此作为契入点,让学生回归文本采用跳读的方式去寻找“长衫客”和“短衣帮”的区别,然后抓重点字词,通过重音的反复朗诵,体会人物的内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层层推进,体会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进而体会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深刻意义。另一节课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孔乙己生活的五个生活片段,以此为基础,以视频为媒介,再现环境,完成情节,再引导学生再创人物,直观形象的展示孔乙己和他周围各色人的活动和心理,揭示封建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进而揭示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很好挖掘了小说的人文价值。这二节课教师虽方式方法不同,但在引导上都能循“文”入“心”,以“心”契“心”,重体验而非分析。课堂评价教师重在鼓励,肯定,补充,相机点拨。
        3.诗歌阅读教学
        诗歌阅读教学课前预习应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单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疏通文意。课中应以诵读为核心,指导学生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究、语言积累与诵读结合起来,鼓励倡导课外阅读。课后还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课后迁移训练。


比如教师在指导阅读《关雎》时,先轻松自在的同孩子们聊“爱情”的方式切入教学内容,一下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采用“反复诵读”和“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情感美;最后指导学生再以“唱诗”这种新颖的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课后运用这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蒹葭》,培养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
        二、按统编教材课型对教师课堂指导阅读的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课例研讨。
        1.自读课
        自读课姓“自”,首先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独立。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而教师则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不宜讲得过多,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行穿针引线,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展示、交流。第二教师打造适宜合体的任务。第三要指导学生运用教读课的方法。第四指导学生更多采用默读的方式。第五要指导学生多动笔墨。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自读”起来。如在执教《一颗小桃树》时,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结合旁批和课后阅读提示自读课文,把旁批中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相关语句上做好圈点批注,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内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设置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教读篇目《紫藤萝瀑布》的学法自主比较二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这样的阅读教学行为才能促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2.群文阅读课。
        群文阅读能很好的培养阅读素养,它能有效促进课内外阅读无缝连接,促进《语文课标》中提出的各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软着陆,是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桥梁。我区开展了群文阅读课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行为的研讨。我们先以教材为本进行群文阅读整合,按照确立研究点-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评议教学得失等环节,来提炼教师的有效行为。如七年级学了叙事性作品,我们就围绕“叙事性作品中的抒情与表达”这个议题作为研究点,选《想和做》《老山界》《河中石兽》《贾生》这四篇课内所学文章作为阅读内容,所选文章抒情的方式和类别都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快速默读、跳读的方法去找出四篇文章不同的抒情类别和抒情方式,用精读的方法品析语言、想象情景、辨明语气,体会抒情的作用和表达。最后指导学生探究间接抒情之妙。课堂上师生在比、对、读、议中分享体验,辨析与思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教师的评价重在肯定和补充,在学生阅读受阻时及时地引导。
        三、对课堂内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指导阅读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上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在探讨中发现:课前,教师可制作微课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提出质疑。课堂内,开课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是图像,文字,视屏,录音,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直接带入阅读;在学生启而不发回归文本阅读时,可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分解问题,为学生搭建阅读台阶;在涵咏品味反复阅读时,可用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及其评析方法;在比较阅读时可用多媒体呈现表格,更为直观;在遇到语文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可用微课指导学生学习;在巩固提高时,可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课外文章及练习;在课堂结束时回味阅读,可用多媒体直观总结。课后,可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展示阅读的成果。这些做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提高阅读的行为。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阅读内容的需要。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 给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让学生爱上阅读课,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我们的探究一直在路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