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印前质检面面谈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刘源
[导读] 印前质检是图书付梓前的最后一道控制性关口,是稿件三审责任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之外的又一项行之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机制,对提升图书质量有重要作用。图书印前质检,通常包括针对图书内容质量的导向审读和针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抽查。

湖南长沙教育出版社   刘源    410007

【摘要】印前质检是图书付梓前的最后一道控制性关口,是稿件三审责任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之外的又一项行之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机制,对提升图书质量有重要作用。图书印前质检,通常包括针对图书内容质量的导向审读和针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抽查。
【关键词】图书;印前质检;导向审读;差错认定 
        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产品质量的保障,企业要发展那是痴人说梦!质检,顾名思义是质量检验,在各行各业中都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在出版业中,质检一般是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为准则,对书刊的政治导向、编校质量等方面进行审核。图书印前质检则是一项在图书付印之前对图书清样进行内容质检抽检的工作,是稿件三审责任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之外的又一项行之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机制。印前质检是图书付梓前的最后一道控制性关口,对封版扉及正文部分的抽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书稿整体质量,进而对提升图书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印前质检在工作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一是给图书出版加了最后一道保险,可以防止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二是有助于提升编辑校对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把关能力,因此全国有很多家出版社实施了这项措施。
        图书印前质检,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针对图书内容质量的导向审读和针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抽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出版单位要切实加强图书出版导向管理,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导向审读主要检查书稿中是否含有《出版管理规定》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重大导向问题和一般政治性、科学性问题,侧重于其内容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对社会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审读范围包括作品的全部内容。审读专家必须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熟悉出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在相关学科领域具备较高的理论造诣与影响,具有较强的研判能力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
        编校质量是图书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对编校质量的抽检,主要是检查图书的封版扉、前言等辅文以及正文连续几万字是否有语法、逻辑、字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格式、量和单位等方面的错误,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这条“红线”者即为编校质量不合格,需退回责任编辑重新进行加工处理。
        一个出版单位,图书选题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图书中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层次也深浅不一,这就要求质检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性、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还要求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标准规范,深刻理解《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等文件。另外,质检人员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对待工作铁面无私,要避免出现碍于情面而当“老好人”的倾向。
        在编校质检工作实际中,由于专业知识、学识水平、思维角度等不同,质检人员与编校人员之间对差错认定常有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在图书印前质检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提高差错判定的准确性、恰当性,把握好表达优劣与差错的关系、认定差错理和据的真伪关系、执行计错标准宽与严的关系、质检人员与编校人员的关系等。
        面对一部书稿,质检与编辑加工的要求显然不同。编辑加工不仅要消灭书稿中的各种差错,还要把表达欠佳的地方加以优化;而质检只需找出其中的硬性差错。质检人员要深刻理解质检和编辑加工的关系问题,进行质检时不能按编辑加工的要求来判定差错。图书印前质检工作中,对于书稿中表达欠佳的地方,可改可不改的地方,质检人员尽可“吹毛求疵”,在清样上标出来并提出修改建议(这方面与成书质检有所不同),但不能将其判定为差错。质检人员要认真判断优劣问题,精准认定差错,决不把差错当优劣,更不把优劣当差错,保证质检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印前质检工作中,质检人员认定差错时,要采取审慎而包容的态度和做法,做到有理有据。“理”必须是真理,“据”必须是确证,不能以歪理伪证作为判错依据。只有以真理和确证为判定依据,才能使质检结果公正客观,令人信服,经得起检验。比如,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字词用法的差错判定,要十分慎重,多查工具书。笔者在质检工作中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告诉告诉他们,说话小声点儿!”乍一看,以为是句子中“告诉”一词重复了,而打算扣分。


后查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其中对“告诉”一词的解释是:“把意思传给人家知道。可带‘了、过’,可重叠。可以带双宾语或只带指人的宾语。”说明“告诉”一词可重叠使用(这里连用“告诉”一词起强调作用),据此认定此处不是差错,不应扣分。还有一个情况也比较常见,就是作为质检依据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比如,几个标准对同一技术内容的说法或要求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不完全一致等。当不同出版标准之间存在不一致时,笔者认为编辑在加工处理稿件时应掌握以下原则: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时以国家标准为准;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标准不一致时以强制性标准为准;综合性标准与专项标准不协调时以专项标准为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不一致时以国家标准为准。质检人员在认定差错时,则应宽松一点,相关内容只要符合一个现行的标准即可不计错。质检的对象是“语言”,而语言是活的,是不断发展的,往往靠约定俗成而流传下来。因此,除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等为依据判定的硬伤外,面对语言问题,应该采取审慎和包容的态度。
        另外,对于质检差错率的计算,要把握好计错标准的宽严尺度。《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对字数计算方法、差错计算标准等进行了具体规定,是编校质量检查的计错依据,质检人员计算差错时要心怀慈悲之心,适度把握计错标准的宽严尺度。对于书稿中不影响读者理解,不会导致读者误读、误解之处,计错时可以适当宽松一点,但对书稿中的字词、标点符号、科技术语错误,政治性、知识性、逻辑性错误,表达不清、影响读者理解的,应严格计错。《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根据各类型差错对图书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将计错数分为五类:计4个差错,计2个差错,计1个差错,计0.5个差错,计0.1个差错。在质检中,需要根据差错类型来扣分,如果一个差错可以归于不同的差错类型,且计错数有不同,此时应当“就低不就高”,即按较轻的计错标准扣分。比如,有一些差错是一字之差造成的,比较常见的是一字之差而意思不同甚至相反的成语(如不容置喙、不容置疑),稍不留神就用错,这种错误有时既可以当作逻辑性差错,也可以归为文字差错,此时按文字差错计1个差错更为妥当,也更能得到编校人员的认可。而对于语法差错,由于语言习惯、文字风格、认知程度等不同,尤其是缺乏硬性标准,加之语言在使用中不断地发展,有时难以准确判定,也容易造成争议,以致编校人员不认可质检结果。比如语法差错中的缺主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文中把一句话拎出来,没有主语;而放在文中,根据上下文是可以准确知道主语是谁的。这种情况自然不能扣分。笔者认为,只有存在结构混乱、表意不清等严重语法问题,才一定要扣分,对于那些不影响理解的“轻微”语法问题,可以适当放过。对差错类型的判定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往往是由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导致的。质检人员要加强学习、吐故纳新,努力消除这种主观性带来的影响,恰当判断差错类型,扣分适当,进而提高质检质量和权威性。
        印前质检工作中还要做好与编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当前,各出版集团强化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与考核。不少出版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出版数量,扩大出版规模,编校人员面对如山般的书稿,长年埋于案头,难以挤出专门时间来给自己充电以提升业务能力。质检人员与编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起到提高编校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编校人员通过质检结果,可以具体了解哪些是“坑”要扣分,从而在编辑图书过程中有效避“坑”,提升图书编校质量。沟通交流时,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印前质检人员与编校人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多出好书,多出精品。质检人员要本着关心、爱护的态度,善意地指出书稿中的差错,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当准确。编校人员则要虚心对待质检结果,理解质检人员的良苦用心,善于从质检结果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择善从之;对质检不当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进而促进质检人员的业务水平。
        印前质检工作责任重大。如果遗漏重大政治性问题,不说责任,但就后果而言,重则导致出版单位停业整顿甚至被关停。因此,质检人员要恪尽职守,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质检时要抓大的方面,注意大的问题,这在书稿质量参差不齐、出版周期越来越短的现实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平时要加强学习,除了学习业务知识外,要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提高政治站位和敏感度。
参考文献:
[1]常思敏.书刊质检要处理7种关系[J].出版科学,2017(5).
[2]贾鸿杰.印前质检:工作定位及其素质要求[J].人力资源管理,2016(2).
[3]赵丕杰.注意区别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J].青年记者,2015(7上).
[4]米戎.图书质检做法经验谈[J].出版与印刷,2015(4).
[5]孙瑞雪.图书质检中差错认定须审慎[J].科技与出版,2014(9).
【作者简介】刘源(1983.09-)男,汉族,湖南省宁乡市人,本科学历,湖南教育出版社印前质检员,主要研究方向:书报刊质检、教育理论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