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怨字了得---试析易安词之魂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杨波
[导读]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才女时有涌现,但要说真正称得上空前绝后的,也仅李清照一人而已。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毫无争议的唯一的女宗师!她的词卓然一体,被后人尊之为“易安体”,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写出了大量清丽凄婉、怨思的词作,也因此而成为婉约词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词人。清人王士祯说过,婉约以易安为宗。

重庆秀山职教中心  杨波  409900

摘要: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才女时有涌现,但要说真正称得上空前绝后的,也仅李清照一人而已。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毫无争议的唯一的女宗师!她的词卓然一体,被后人尊之为“易安体”,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写出了大量清丽凄婉、怨思的词作,也因此而成为婉约词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词人。清人王士祯说过,婉约以易安为宗。《四库提要》也评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幅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也。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李清照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当然,也同样因为其词风问题,后来的一些人也曾认为清照词“怨”气过重,不宜多读。抛开其他的不说,就纯文学的角度出发,李清照的词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也正是建立在“怨”字之上,可以这么说,怨是清照词之魂,没有怨便不会有易安词,当然,就更不会出现一代女宗师李清照了。
关键词:怨    例证
        说“怨”是易安词之魂,可以从《漱玉词》看出,《漱玉词》是李清照所塑造的一个瑰丽典雅的艺术世界,为李清照词之精华。从该词集里,描写“怨”之直接或间接的词句随手拈来,如:瑞脑香消魂梦断,僻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  梦魂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好事近》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壶中天慢》  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御街行》  上述总总莫不如此。当然,此中一些词解亦不尽“怨”然,但就如《满庭芳》中的“谁家横笛,吹动浓愁?”“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一样,依然可作一种怨而解之。其实,纵观中国文学史上,词人写怨者甚多,或写思妇怀人,如晏几道之《生查子》,或写国破家亡,如李煜之《虞美人》等等,但是却都不连贯,不能象李清照这样一“怨”到底,连接整个人生。那么,究竟李清照又何来如此多的怨呢?通过对其身世、经历、情感等方面的探究,我们发现其“怨”有四:
        一、闺中之怨。
        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从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不平凡的天赋,当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也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钩银画;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都十分酷爱,也常常研朱挥毫,作几幅翎毛花卉。她懂音韵,早在儿时就也学会抚琴;所以其父常对其母说:“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样容易!”照说,这一时期的李清照是在一种悠闲而又富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似乎本应无怨,但是李清照又是极端多愁善感之人,感情细腻,加之又处于怀春岁月的青春之痒,又怎堪寂寞?联系到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就不难想象了。鲁迅笔下的《故乡》,其背景已经是清朝末期,民国之初了吧,但是“我”尚只能看见“高墙内四角的天空”,而李清照却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况且又是一个大家闺秀,其被封闭的景况就肯定有过之了。试想,一个能在号称“诗”的国度中,又最蕴含细腻情感的文学领域(婉约词派)里独领风骚的女人,却要每天深锁闺中,面对高墙,又怎能无怨?当然,这种“怨”应该是一种少女感情上的萌动,青春期的烦恼,同时也有一些性意识上的萌芽。总之,这些莫可名状的东西,是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所相近似的,是一切少女所特有的,而作为词人的李清照则相对较为突出罢了。这种意识形态在其《如梦令》(一题作《春晚》)能觅影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寥寥数语,却把一个闺中少女的娇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就一般而言,一夜之间,海棠固然有变化,但是就是否在雨后才绿肥红瘦呢,当然不是!这种对于一个卷帘人而有点无中生有式的责诘,其实却是一个情窦初开的闺中少女把她的一种情感意识寄托在她的嗔态里而已。所以,这首词就表象而言,是“十分形象而贴切的展现了海棠在雨后的变化”,① 但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嗔态里,也不难读出一个闺中少女的那一分薄薄的莫不名状的春怨!清人黄蓼园便有述: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蓼园词选》)
        二、思妇之怨。
        李清照18岁嫁与赵铭诚,之后照说应该过上一种幸福而美满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先是赵挺之与李格非得罪了当时的权臣蔡京,而被迫罢官,之后,更是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冲击,使得其家破人亡,夫妻离散。李清照在这一段时间过着伤心的独居生活。这一段非常特殊的生活经历,使李清照由少女时代单纯的“春怨”而发展成为具有人生苦辣的真正意义上的“怨”。由此而写下了大量的词作,其中不少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名诵千古的思妇名篇。《醉花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把一个思妇的形象表现得十分逼真,前半阕写到对于丈夫的思念十分之感人,一个妇人在本该团聚的重阳佳节,却让时令在半夜里冻醒,本已是很伤感的了,但是后面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更让千百年来的读者莫不黯然消魂!已至于邓乔彬如是评价这首词:“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②同一时期的《一剪梅》等都是把思妇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的无上佳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于该词,由古往今来的评说即可看出其情感之至:
        明.杨慎:离情欲泪。 (杨金本《草堂诗余》)
        明.李攀龙: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 草堂诗余隽 》
        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州山人词评》
        今.《中国文学史》:《一剪梅》写少妇在丈夫离家之后的相思之忱,十分熨贴细腻,坦率深挚。 
        今.周笃文:这是旖旎的、心心相印的无计排遣的爱情之剖白。  《宋词》
        今.徐北文:“独上兰舟”,反映失伴鸳鸯的依恋凄怆的意绪。  《李清照全集评注》③
        从以上这些的评述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思妇的李清照在这一时期内用“怨”来评说是毫不过之的。
        三、孤独之怨。



        赵铭诚死后,李清照曾有过短暂失败的婚史。“绍兴二年(1132年)夏天,她在大病无助的情况下,改嫁张汝舟。婚后方知张汝舟迎娶李清照完全是为了占有她的古玩财物,婚后不久,张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加之李清照又了解到张当年在科举考试中有舞弊行为,便告发了他,并与之离异。”④这一段不幸的婚史,使李清照心存阴影。于是在万般无赖之下又投奔其兄弟。最为悲哀的是,她后来又脱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却沦落市井。唉,可怜一代名垂千古的大词人竟落得以卖字为生而度过凄苦悲凉的晚年。所以她的晚年一直是在凄凉、孤独、愁苦中度过的。在《声声慢》中,这种孤独之怨暴露无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为李清照晚期之作,正值孤独凄凉之时。下面就是一些相关评论:
        此词见《漱玉集》,无题。然望文知是写一天之感。一种茕独  惶之景况,动人魂魄。梁启勋  《词说》
        这里不曾使用一个典故,不曾抹上一点粉泽,只是一个历尽风霜,感怀今昔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忽忽如有所失”的怅惘情怀如实地描绘出来。   龙榆生 《词学十讲》
        在这九十七字中,她运用了惊人的描写手腕,展现出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虽然哀愁满目,调子凄苦,但又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后低沉的倾诉,无一处不是她历尽折磨后急促的忧叹。  唐圭璋、潘君昭、曹济平  《唐宋词选注》
        作者勾画了一个秋日的黄昏凄凉、肃杀、索莫的境界,表现了女主人凄凉、悲伤、忧愁痛苦的情怀。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悲伤、忧愁的女主人就在其中活动,沉哀入骨,悲苦殊甚。这是国破家亡诸多种灾难纷至杳来时,一个孀妇的痛苦呻吟,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本来这就已经足以说明其怨之深了,但是在其另一词作《忆秦娥.咏桐》中,“断香残酒心恶,西风吹衫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这哪里是词,这分明是一行行饱含辛酸愁苦、孤独凄凉的血泪啊!断肠人在天涯,又岂是寻常笔墨所能够倾诉!“词到了李清照手里,就好象任人扭捏的泥娃,运用自如,左看右看,皆是神来之笔,甚至你无法改动一字,否则意境全无。”⑤能够让人写出如此评语,或许,“怨”居功至伟吧。当然,在表现其孤独之怨时,另一首我们所熟知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也很具有说服力。其前人也有如是评价,“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于邑,不觉泪下。”明.李攀龙  《草堂诗余隽》  “风霜忧患之余,人事沧桑之感,则此词已深惋的唱出往事之哀音也。梁乙真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 由于此词写于绍兴五年(1135年)三月,(黄盛璋 《 李清照事迹考辨》)是在再婚而不成之后, 所以也非常有说服力.
        四、情爱之怨。
        后人一直以为李清照的婚姻美满,伉俪情深。但是王汝弼先生却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另一观点。王先生在《论李清照》⑥一书中提出质疑,认为李清照夫妇有两个矛盾,一是赵铭诚曾纳妾,根据在于《金石录后序》中的“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一语“无意中流露了赵铭诚的蓄有姬妾”,又以《多丽.小楼寒》中的“汉皋解佩”、“纨扇题诗”等典故为例,说明李担心丈夫的“外遇”,“带有她个人家庭生活的投影”,且认为《凤凰台上忆吹萧》一词中的“难言之隐”主要是对赵移情别恋的不满;二是两人对书籍、古董的收藏态度不同,(具体详情请参照《论李清照》一文) 。另外,陈祖美先生于1989年发表的《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⑦在王汝弼先生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赵的“纳妾”问题极其对李内心世界的影响,并由此对《凤凰台上忆吹萧》与《声声慢》二词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凤》词中的“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是担心赵铭诚有外遇,写此词的目的“是想感化丈夫不要忘了她而另结新欢”。陈祖德先生认为赵铭诚纳妾的主要依据有三:
        1.以典故寓托之义或词义索解为证。其词中之典主要有“武陵人”、“秦楼”、“长门宫”、“春草青”、“汉皋解佩”等。
        2.赵、李二人当时“无嗣”。赵李“无嗣”的记载出自南宋洪适的《隶释》卷二六。“无嗣”犯了封建伦理道德的“七出”之条,加上赵家的家庭政治地位,“纳妾”成为极大可能。
        3.从时代背景看,纳妾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赵是富家子弟,而我国的封建社会又是一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社会,所以赵铭诚不会例外。
        陈先生的观点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一些人甚至认为李清照最终“无嗣”就与赵疏远她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而赵疏远时间的长短的疑问“将李清照的词大致时序排列后,竟惊讶的发现,原来这种恶劣的心境竟是从婚后一直持续到终世的。”⑧当然,这是一种臆说,究竟有没有,是不是捕风捉影尚难以定论,但是既然可以找出若干臆说的理由,我们不妨把它作为李清照情感的一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些伟大的诗人们往往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苏东坡、辛弃疾,哪一个不是历经坎坷?而李清照却一生与怨相伴,与怨为伍。“怨”成就了李清照,“怨”与词人李清照共存之。伟大的李清照,伟大的“怨”!虽然后人在评论李清照时,有时标准不一定能够统一,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对李清照是非常怀念的,当然,我们在怀念李清照的同时,感情上也是十分沉重的,也许鸣鸣先生在其《学诗谩有惊人句》里说得好:“对于这位唯一女诗人的怀念,无论是怎样的装载,也不可能载得动那一些字句里细微的伤感的人生。”⑨
参考文献
① 《宋词浅说》    张兵    东方出版中心     2000年9月
② 《宋词与人生》  邓乔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一版
③ 《李清照全集评注》    徐北文    济南出版社    1990年12月第一版   
④File://A:|升华苦难.htm   孟庆钟     
⑤  同①
⑥ 《文哲史》   1962年第二期   《论李清照》  王汝弼
⑦ 《江海月刊》  1987年第六期   《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  陈祖美
⑧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    彭玉平     《中山大学报》1999年第六期
⑨File://A:|学诗谩有惊人句.htm   鸣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