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视野下李清照词别解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田婉吟
[导读] 李清照的作品与她本人的境遇、情感息息相关,她的人生经历都一一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之中。无论是她浪漫娇羞的少女时代还是身世飘零百感无奈的中年境况,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内容都随着其真实而炙热的情感在无意识间形成变化,产生强烈的需求呼唤。

湖北恩施学院   田婉吟

摘要:李清照的作品与她本人的境遇、情感息息相关,她的人生经历都一一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之中。无论是她浪漫娇羞的少女时代还是身世飘零百感无奈的中年境况,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内容都随着其真实而炙热的情感在无意识间形成变化,产生强烈的需求呼唤。
关键词:李清照、需求层次理论、情感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发自内心的欢愉,亦有寒彻胫骨的悲凉。从马斯洛提出的人生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李清照的作品,李清照归根到底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之人,更是一个柔情女子。她的词间流露出得真情与人性的需求让她的文学创作更加有血有肉。
        一、“爱是初始之花,亦是别愁之酒”:情感的需求
        情感需求是人的精神追求之一,主要指人们对某相应特定情感的缺乏、等待、期盼状态和获取该特定情感的对象物以实现情感满足的强烈愿望。[[1]徐启斌,郑爱菊,王荣军.论人的情感需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5):6.]陆机“诗缘情”的文学理念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得到很好的验证,李清照作为一个情感细腻的女性词人,情感亦是其作品的主线,她的众多作品都是其内心情感的文字艺术化,是情感需求的形象化体现。
        (一)情窦初开嗅青梅
        李清照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对于自己的情感从不刻意隐瞒。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同样是写斗草,但是并不如晏殊的这首轻松愉悦,李清照 “黄昏疏雨湿秋千”一句如同少女的心事,绵绵湿润。
        情窦初开的十七岁,李清照倚门回首轻嗅青梅,《点绛唇·蹴罢秋千》满满的青涩感表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将少女初涉情思、想见又羞见的娇羞形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将其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通过“回首”来刻画,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瞬间跃然纸上,少女的心事如同眼前的一串尚且青涩的梅子,占尽这时光里的美好,偷偷回望也使其对于情感的炙热。
        (二)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的词是灵动的,有她的生活姿态,有她的情感需求,有她的痴迷不悔,有她的绵绵相思,亦有她难以消除的浓愁。李清照用其一生追求着理想中爱情,赵明诚使其青涩的爱情有了归宿。其间,多次离别的相思如缕如线,似珠似帘,剪不断,亦不可消除。
        据文献记载“宗室不得与奸党人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 内已定未过礼者, 并改正。”“元祐党人”事件影响下的 “柔肠一寸愁千缕”1写她当时的心情,满满的愁绪,无从梳理,无从言说。作为一个情感细腻的女子,对于情感的浓浓需求与渴望,令她的词作直击人的心灵深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1,则如同展开的一副名为过往的卷轴,曾经的欢笑犹在耳畔,越是思念越是伤感。
        (三)爱恨匆匆憔悴损
        爱情的需求填充着李清照细腻情感的纹路,第二次婚姻的失败对于一个急需情感填补的她来说就是最后的绝望,悔与恨交织心头。但她宁可搭上自己,也不愿与与行径卑劣之人同室而居。李清照晚年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中蕴含了她多少无法言说的无奈与愁苦。李清照的一生都在为爱而作,由爱而生,情感的需求填满了她细腻而柔软的心,情感的充实或空虚也成就了其作品的丰满血肉。



        二、“企盼国泰民安,家和团圆兴旺”:安全的需求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任何时代,都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将安全需求至于第二层,仅次于生理需求层次,安全需求是实现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条件。有一个温暖且不愁吃穿的家庭,一个繁盛的国家,李清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写词不亦乐乎。“沉醉不知归路”1“兴尽晚回舟”1客观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较好,世事安稳。
        (一)山河破碎的愁苦恨
        战乱之中,流离失所的李清照一路向南,南渡以后李清照看着满目疮痍的宋朝,强烈的爱国情思喷涌而出,对于故乡故国的怀念也愈发浓烈,残酷的现实和流离的生活扩大了她的视野,她的心中燃烧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她以诗、词、文为载体,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源源不断地表达出来。著名的文史学家、教学家程千帆先生在其作品《两宋文学史》中谈李清照,写道“诗风豪气纵横 ,笔触犀利,特别是南渡以后,多忧国伤时之作,充分体现了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241.]李清照将浓浓的乡愁浓缩在一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1中,内心最深处无法触碰的是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故乡的眷念。
        (二)家破人亡的相思怨
        国家安定是大环境,那么家和人兴则是另一个必要的环境。李清照晚年国家残破、丈夫离世,膝下无子、流离失所,加之辛苦半辈子收藏的唯一见证他与赵明诚爱情的文物,又在战乱中丧失殆尽。人到晚年,却要孤独终老,她除了用手中的笔书写深深的惆怅与无尽的相思,只能与酒为伴,浓睡不醒。“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读罢便感刺隐的伤痛,美人迟暮的忧伤与独自莫凭栏的孤寂寒风冷雨反复击打她。
        三、“落笔生花之妙,自成婉约一家”:自我实现的需求
        李清照自小熏陶于书香之中,勤读百家经典,研习古时诗文,奠定了其文学功底,尤其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更加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她在词坛的地位也由此开始。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美好的爱情理想破灭,将其一切美好理想都成为泡沫,自我实现形成缺憾。李清照的一生虽然未能成为她自己所追求的美好愿图,但却在文坛上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赵翼《题遗山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的生活给与他们更加强烈、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其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而这种能力可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上。李清照的用词成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总能给人“新”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短短十四字,清楚地交代她所处的环境、所持的心境。自古以来,有众多学者对此用法称赞不绝,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其不事雕琢,精思巧构,增强了遣词的感染力,轻易将读者引入词人的世界,令人幽咽凄楚,肠断心碎。
        四、结语
        李清照的词不仅是具有文学色彩,更是她一生留下的痕迹,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李清照词,可以更深的解读其对于情感的执著,对于家国的深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词与她本人合为一体,互相交织着,她不仅仅是一个能与男性文人比肩的人物,也是一个需要被爱和关怀的普通女性,从这个视角来看,李清照更加立体而真实,也更能理解到其词中的孤独和愁苦。
参考文献:
[1]徐启斌,郑爱菊,王荣军.论人的情感需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5):6.
[2]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文中所引李清照词均出于此,不再单独注释)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241.
[5]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M]. 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6]罗大经.鹤林玉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