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芦苇画艺术的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张华
[导读] 芦苇画是雄安新区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是非常珍贵的文化瑰宝,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于2009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时代的发展,芦苇画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分析其原因,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芦苇画艺术传承的瓶颈。

河北美术学院  张华

摘要:芦苇画是雄安新区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是非常珍贵的文化瑰宝,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于2009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时代的发展,芦苇画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分析其原因,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芦苇画艺术传承的瓶颈。本文将结合高校专业发展现状,就芦苇画艺术的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芦苇画;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
        一、雄安新区芦苇画艺术发展现状概述
        芦苇画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瑰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取材以芦苇为主,制作过程绿色环保,画风自然古朴且拥有较高的审美意境,是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品。
        雄安新区的芦苇画依托白洋淀丰富的自然资源,原材料供应充足,每年产出大量的芦苇,为该地区芦苇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历经多年传承,雄安新区芦苇画艺术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作品特色,涌现出了刘国对老师、刘永乐老师、刘国老师等一批民间艺术家。
        随着时代的变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芦苇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变革。人们的审美情趣收到了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更加关注新思想、新事物。芦苇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隐隐有被淹没于历史尘埃之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伴随雄安新区建设的规划,“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呼声高涨。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芦苇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发展壮大的理想契机。
        二、发展存在的困难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芦苇画艺术在较长时间里呈现出了低迷的颓势。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作品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活力
        雄安新区的芦苇画艺术源自于白洋淀人民的生活,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审美情趣。多年的文化积淀,为芦苇画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也成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束缚。芦苇画的作品形式主要运用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复杂,不易于批量创作,缺乏较为高效灵活的技术革新。创作内容方面,芦苇画的主要题材是白洋淀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民情,以及人物、动物等,与现代的生活理念和审美取向有明显的脱节。缺乏更新与创造,使得芦苇画在信息时代缺乏活力,逐渐被信息时代泛滥的浮躁思想淹没。
        第二,商业营销机制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雄安新区设立之前,白洋淀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旅游、农业和轻工业加工。芦苇画艺术并未得到很强的重视,其创作生产模式主要是散点装的小规模作坊,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业者多为民间艺术家,缺乏适应现代市场营销环境的运营机制,销路不大,利润不高,很难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为数不多的生产厂家只追求产量,忽视了文化传承和产品质量,对芦苇画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负面作用。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文化传承断层
        传统的芦苇画人才培养,以师徒制和家族传承为主。这样的培养模式,能够较好的延续传统工艺,但是不利于芦苇画艺术的普遍推广。同时,因为盈利困难,大部分的年轻人不愿意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更渴望能够走出淀区,追求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老一辈艺人逐渐离去,后继无人。人才断层问题,已经成为芦苇画艺术传承的瓶颈。
        以上三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众多学者的关注,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对策。在党中央“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号召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传统民间艺术。可以预期,未来芦苇画将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创新和市场营销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但是,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人能够解决的,需要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储备足够的人才储备。这一责任,高校责无旁贷。
        三、现行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老一辈的芦苇画艺术家以都来自于民间,主要以当地的农民为主。他们忙时务农,闲时创作,传承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见解。通过师徒制或家族传承的方式,老一辈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理解传授给年轻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走出淀区,追寻更加精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芦苇画带来的微薄收入,很难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因此愿意留下来学习芦苇画制作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芦苇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变得越来越遥远。另外,师徒制或家族制的人才培养不利于大范围的推广,也不利于芦苇画这一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的广泛普及。且老艺人的创作水准和教育理念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并非所有师徒都能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芦苇画人才培养建议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文件中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更新,新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是雄安新区芦苇画艺术的福音,必将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热潮。高校设立非物质遗产保护专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传承的决心和信心,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有力的决策。
        在这样的大好局势下,高校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这一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建议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非遗进课堂
        具备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应该相应教育部号召,尽快设置非遗专业。专业的课程计划,可以邀请芦苇画生成企业、老艺术家和教育专家共同研讨制定,使其既能够将传统的制作工艺、文化得到继承发展,又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同时,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举行师资培训和交流活动,落实非遗进课堂。
        第二,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工作室,培养创新能力
        高校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工作室,为喜爱芦苇画的师生提供创作环境和平台,培养同学们的创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工作室可以是校企合作工作室,以芦苇画艺术品的创作加工为主,也可是兴趣工作室,为师生提供创作作品的空间。有了平台,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培养出学习和从业兴趣。
        2017年11月,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邀请武强年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马习钦老师担任指导,培养了一批热爱武强年画的非遗“接班人”。该工作室邀请马习钦老师不定期来校指导,或举办知识讲座,或现场指导学生创作,为同学们提供了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平时,工作室对外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来这里进行年画创作。工作室设立几年来,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认可,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和非遗文化推广都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第三,加强校企交流合作,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为学生找好未来出路
        高校与企业间应该加强交流,相互配合。高校应着力于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有想法、能实践的专业人才。企业应该拓宽市场,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为人才的长远发展提供土壤。只有校企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确保非遗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校企合作工作室方面着手开展。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室由学院设立,配备指导教师一名,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邀请企业参与工作室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组织。企业可以与工作室指导教师共同商讨学生辅导课的内容与进度安排,也可以选派优秀的一线员工担任工作室成员的授课教师。学生实习时,合作企业可以优先从工作室成员中选拔实习生。在校企合作工作室中,学生能够在实习前就开始接触企业一线的生产情境,具有更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结语
        芦苇画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不单单是白洋淀人民或部分学者的义务。艺术类高校应该在非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尤其是传承人才培养方面。不久的将来,芦苇画艺术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艺湘,姚凯超.雄安新区芦苇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北方艺术,2018(06):85-87.
[2]王达.白洋淀芦苇画营销推广策略探究[J].营销界,2020(17):13-14.
[3]赵冀泽,赵梦琳,王倩,周池.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11):24-25.
[4]田钰莹,潘卓,张小升.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文化艺人传承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2):115-117.
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雄安新区芦苇画艺术的技艺创新与传承推广”中期研究成果,立项编号:HB20-YB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