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文化馆 贾美柳 545200
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人们对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关注度逐渐提升,不仅关注的是旅游区域的基本建设,更在意旅游区域建设和发展所依赖的文化特性。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逐渐成为了部分旅游区域主打的品牌,虽然这种发展模式下极大的提升了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破坏。为此,文章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切入点,简要阐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并根据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需求,提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措施,期待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区域之一,本身所拥有较为丰厚的民族传统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可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加深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责任。从民族组成层面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长期居留的民族包括汉族、瑶族、壮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朝鲜族、满族、白族、黎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多民族聚居的形式也让广西壮族自主区在口头传说、文艺表演、知识文化、传统技艺、民俗礼仪等五个类型的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表现出丰富化、多样化的特征[1]。为了能够在旅游事业发展迅速的当下,可以让多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发展。政府相关工作者应当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引导更多社会群体参与其中,从支持、宣传、监督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水平的提升。
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
在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下,各个区域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得到了新的工作途径,其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并借此提升区域旅游也发展的内涵和质量[2]。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也逐渐提升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之间协调关系的关注,并借助政府参与的方式,引导区域内少数民族都参与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令其借助旅游业发展的东风,利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经济利益,逐渐的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并借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3]。但就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分析,受经济利益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较大的冲击,严重地影响了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效果。
(一)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层面
虽然我国已经通过“两免一补”政策推进了义务教育工作,极大的提升了区域内社会群众的文化素质,但就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而言,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依然是限制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该部分工作人员因本身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认知,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容易朝着利益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让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偏离了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此外,部分区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让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会引导更多非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中,该部分工作人员本身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缺乏认知,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以及发展历史等进行歪解、扭曲,为区域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4]。
(二)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者层面
政府是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可以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近年来,在政府相关工作者的支持下,区域内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申遗成功,不仅增加了区域内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是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优势。但受政府部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未能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具体就表现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挖掘不足、推广宣传力度不足、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以及监管能力不足等多个方面。为切实做到对区域内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效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加强工作研究,明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提升实际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建立其一套科学、长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区域内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以长久、有效的开展。在旅游业发展的参与下,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者较大的发展挑战,为了确保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把握本质,实现科学、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政府部门工作者和传承人需要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出发,实现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创新,让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工作者和传承人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当的进行开发和创新,杜绝“乱创新”的情况发生。
(二)舞台真实性原则
舞台真实性原则是有美国学者所提出的一种理论,其主要是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宣传和表演工作要与保护工作进行区分,构建出前台和后台的工作机制,将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表演工作推到前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升游客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将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放到后台,避免因游客或者观众的因素导致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变化,从而做到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开发[5]。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的价值和先进性,政府部门工作者可以从该角度入手,将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工作分为两部分,确保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效益综合原则
效益综合原则是确保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群众参与下的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工作可以从该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等三个角度入手,确保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的协调和统一,为该工作的长期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6]。
(四)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政府部门和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旅游开发工作中,应当尽量保持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的形态,在把握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应性进行调整和创新,避免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过度的商业化,让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和价值。
(五)保护性原则
保护性原则是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主旨,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应当站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思考,合理的进行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要在最大的程度上保持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原本的面貌,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和价值。
(六)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就是指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区域内工作人员应当为游客提供参与机会的原则,这种机会既可以是游客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也可以是游客参与到具体的文化情景中的机会[7]。借助体验性原则,旅游区域内工作人员除了可以提升区域旅游的特色,也可以借此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社会因素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做到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和保护。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层面
1.基于文化传承需要,提升传承人文化素质
为确保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开发,提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区域旅游开发工作者的文化素质是必要的工作,需要借助该项工作的开展,让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区域旅游开发工作者提升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并不断的完善相关工作。为此,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进行思考。第一,自主学习,科学认知。该部分工作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自主的进行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认知。第二,交流学习,合理开发。该部分工作人员可以与其他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者进行交流,逐渐拓展自身的工作视野,为科学、合理的开发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基础。
2.基于文化保护需求,重视非遗文化的宣传
宣传工作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和价值,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基于此进行思考,提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第一,基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宣传,帮助从事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者提升自身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认知,为后期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创新打下基础[8]。第二,基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宣传,提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提供必要的工作基础。
3.基于非遗开发基础,重视非遗工作者意识
就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的现状分析,因区域内工作者缺乏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认知,导致其存在开发意识单薄的情况,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区域内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发和保护[9]。为此,政府部门以及旅游开发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发意识的角度进行思考,不仅要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要引导该部分人员,要充分的把握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旅游开发工作中,以实现区域内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程度的提升。
4.基于非遗开发需求,重视非遗工作的投入
为了确保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工作者应当将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的投入重视起来,借助资金、设备以及人员的投入,提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基础,促进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比如,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资金投入重视起来,借助资金的投入改善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转变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现状。
(二)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者层面
1.重视政府引导工作,鼓励社会群体参与
为了有效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的质量,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好自身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引导作用,将更多的人引入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中,实现工作实效的提升。比如政府部门可以从政策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参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财政性的奖励,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2.重视政府支持工作,鼓励开发模式创新
为了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政府加强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的支持,引导更多的人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当前区域内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的模式,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比如,政府部门可以支持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旅游展览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发挥出舞台真实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先借助旅游展览工作激发起游客的兴趣,再借助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系统的进行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从而实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水平的提升。
3.重视文化监管工作,提升非遗保护质量
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其借助各种虚假的技术或者粗制滥造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以及旅游开发工作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此外,也存在部分旅游区域人员为提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的效果,而胡编乱造各种虚假历史以及歪曲历史的情况。为实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政府部门需要将文化监管工作重视起来,以提升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质量。此外,借助文化监管工作,政府部门也可以引导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者有效的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旅游开发工作实效的提升。
总结: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对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政府部门和相关从业者应当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两个角度进行思考。既要让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出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要让其发挥出较高的文化价值,避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失掉原本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军驰,李翠. 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 当代旅游,2021,19(1):27-29.
[2]江娟丽,江茂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1):48-56.
[3]张秉福. 后申遗时代促进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科学发展对策新探[J]. 长沙大学学报,2020,34(4):55-58.
[4]王聪,王荣.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模式[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9(3):156-164.
[5]何发霞. 基于FHR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决策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3):49-54.
[6]王舜,叶东海,王训令.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4(24):125-126.
[7]马创,王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 开发的良性互动策略[J]. 当代旅游,2020,18(33):4-5.
[8]王素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探讨[J]. 卷宗,2020,10(12):259.
[9]董洁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J]. 运城学院学报,2020,38(1):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