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古诗词审美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诵读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吴娟
[导读]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语言凝练,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内涵丰富,本身就具有无限的美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审美土壤。如何让审美教育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心里,让孩子们学会感知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诵读是打开古诗词审美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河南省焦作市学生路小学 吴娟   454000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语言凝练,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内涵丰富,本身就具有无限的美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审美土壤。如何让审美教育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心里,让孩子们学会感知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诵读是打开古诗词审美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诵读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最为重要。古人诵读讲究的是把书面的语言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是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不仅增加自己的实际感受,还能在诵读的时候加深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体会古诗词的美。
其实,诵读是不同于一般朗读的,诵读时声音要有强烈的变化,音调要有起伏,声音比一般的读音抬得更高,拉得更长,正所谓要做到藕断丝连,声断气不断,韵律和谐,一边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一边带着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进入古诗词的中,体会它的意境之美,从而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古诗词。因此在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中,作为教师怎样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学习呢?
        一、重视范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他们在此阶段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这一阶段更充分的利用他们模仿力强这一优点,更加重视范读给予他们的积极作用。比如教学唐代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诗不用整体上进行范读,可以采用师生配合的方式进行范读,老师先读一三句,学生读二四句,然后再交叉进行。这样不仅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孩子们也参与其中,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习的兴趣,在诵读中感受到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自然而然就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
        二、字正腔圆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和意境美,那么相应地,在诵读中就应设法读出乐感,读出情感,注意对意境的领悟。对于这一切的前提,诵读时要先做到“字正”,即读准字音。在古诗的新授课中,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诗,其实一些字词对小学生来说很困难。如“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潋滟”。“收篙停棹坐船中”的“篙”“棹”。对于较难的字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让学生反复练习。
        解决了“字正”,那就是“腔圆”。这一步就是真正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古诗词的音乐美体现在其节奏和旋律上,在指导诵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平仄和押韵的规律,读出节奏和旋律的美感。


人在作诗时运用平仄规律使语词语调和谐统一,展现节奏韵律,“平”就是一声和二声,“仄”就是三声和四声,平声要缓慢,语调要长,仄声要快一点,读得短一点。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仄仄平平平仄平
        遥看瀑布挂前川。
        仄仄平平平仄平
        飞流直下三千尺,
        仄平仄仄平平仄
        疑是银河落九天。
        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通过平仄交替规律,语词音调抑扬顿挫,旋律优美,因此朗朗上口。孩子们的年龄还小,对于平仄比较陌生,不容易接受,我在教学时就采用打手势的方法,高低起伏,有长有短,他们很快就接受了,并且乐在其中,对于诗歌中的音乐美体会得更加到位。
        三、融情于读
        诵读的精髓在于情感,只有充分感知古诗词的意象,把握其意境,理解其内涵,诵读者才能抓住作品表达出来的情感,并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将作品中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与诗人同悲欢。因而在诵读不同作品时产生不同的音调,或激昂,或低沉,或柔情,或雄浑。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享受美,体悟美。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边读边感知,调动感情,读出韵味,真正到达古诗词审美学习的目的。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整首词清新美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幸福的村居图,诵读时要根据作者对于人物特点的描写转换音调,尤其是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更是节奏要快,突出一个“喜”字,表现作者对于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对于词的音乐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诵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唱诵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于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方式不再是我们单单的用嘴巴在课堂上单纯的诵读。古诗词本身就具有音乐美这一明显的特征,尤其是词,元代的散曲,都是配乐歌唱的,词的词牌名就是最好的说明,挖掘古诗词这一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由诗词改编的歌曲,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婷婷唱古文》《旧诗新唱》,都是很好的例子。孩子们可以在歌声中走入诗词世界,理解并感悟。这为我们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比如,四年级时,每周的社团活动,我们都要进行诗词诵读,《陋室铭》这样的古文对于孩子们的难度较高,孩子们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唱了几遍后就背下来,带着情感再走进意境中,真正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看到孩子们陶醉的表情,你就能感觉到他们完全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享受着这样美,不能自拔。试问,这样的课堂又有谁不喜欢呢?
        最后对于古诗词这块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去发掘它的美,如何带学生去感受它的美,如何用诵读去继续品味它的美,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摸索。我要继续努力,让孩子们在审美的世界快乐地遨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