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浅析我国美育发展历程对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巢千姿
[导读] 在新时代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美育的建设一直处于薄弱状态。美育意识不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已成为高校美育常见问题。中国的传统美育思想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值得高校美育工作者共同探究的部分。

南京师范大学  巢千姿 

摘要:在新时代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美育的建设一直处于薄弱状态。美育意识不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已成为高校美育常见问题。中国的传统美育思想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值得高校美育工作者共同探究的部分。
关键词:美育发展;高校美育改革
        一、历史上的美育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尚书·舜典》中舜命夔典乐的对话:“夔,命汝典乐,教青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表明音乐可以使人达到刚柔并济的美德,音乐是美育体系下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见在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美育对人的教化作用。
        西周时期正式确定了“六艺”。因此,“六艺”中“乐”的部分也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当时的‘乐教’不仅仅是鉴赏乐曲那么简单,它有着十分完备的体系:其中包含了道德教育、语言教育、传统音乐与艺术体育相紧密结合的艺术教育。单是一个“乐”的教育,就涉及到了精神、语言、行为三大方面,可谓是循循善诱,由内而外地熏陶学生学习“乐”。这对当今众多高校美育课程中仅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乐”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被鲁迅誉为“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型的美育观,诞生了一大批具有美育价值的文学、艺术著作。文学方面如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等论著;书画方面如卫夫人《笔阵图》, 王羲之的《书论》;音乐方面更是有著名的嵇康《声无衰乐论》、阮籍《乐论》。因此,有学者总结:“魏晋美育思想的发展, 既是两汉美育思想的终结, 又是隋唐美育思想的起点,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隋唐时期,随着文化交融与文学艺术的逐渐繁荣,传统美育思想也走向成熟。就绘画而言,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对物体形态、相互关系和表现手法的掌握对比前人绘画有了极大的改善。隋唐在文学上的成就更是不容置疑,唐宋八大家、唐诗等文学结晶已流传至今、兴盛不衰。
        宋明两代,虽然宋明理学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学的发展,美学和美育成为道德甚至政治的附庸。但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到了元、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提高了民众的文学与美学的水准;元曲的诞生,使得这种音乐审美在民间广为流传。
        近代,收到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的冲击,以王国维和蔡元培为代表的美学大师,开辟了我国审美新道路。
        综上,我国自古以来虽然没有专门的美学体系,但从古至今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多方面都渗透着审美思想,并不断地演变发展。



        二、高校美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校教育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发展状态,但高校美育课程开始较晚,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另一方面,从相关政策文献来看,至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才颁布了指导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我国高校美育建设才有了政策的帮助和参照。而之前的几十年中,高校美育发展都没有任何的标准与依据,各大高校的美育建设也处于“散养”状态,这也是造成目前高校美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设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目前高校美育主要存在认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艺术实践类体验缺失、本土资源利用不充分几个主要问题。对于这几个问题,结合中国美育发展历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为引起高校师生对美育的重视。各高校应该加大美育思想宣传,不仅要开设相关课程,更要让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多方面都融入美育思想,使学生们意识到,美育不单单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高雅艺术”,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针对师资不足的现象。除了保证各高校的美育类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确保教学质量以外,还可以成立美育名家工作室或实施美育名师特聘制度,邀请校外知名艺术家、美育教授等定期进校授课,这样不仅能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现状,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然而,暂时的师资缓解方法是不能长久使用的,高校还是应当从根源解决问题,如大量栽培高质量的美育教师,尤其在许多师范类院校的艺术系,更应当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培育出一批能够完成新时代美育改革事业的优秀教师。
        第三,针对艺术实践缺失的现象。许多高校美育类课程仅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学方法也只是简单的运用讲述法与演示法,使得学生学的没兴趣,教师教的没兴趣。而美育是对感知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如果缺少了艺术实践,势必会影响课程效果。教师可以在一学期的课程中适当安排实践课程,如校内的手工制作、书画练习、音乐舞蹈练习;校外的如参观博物馆、组织音乐会观赏等等。
        第四,针对本土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本土资源例如剪纸、戏剧、刺绣等,皆是我国传统美育文化资源的结晶。多数高校因为没有相关背景的教师,很少将本土资源融入美育课程中,对于此问题,高校一方面可以成立本土美育文化资源研究组,进行本土资源开发、引进课堂。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本土文化资源传承人、民间手艺师等定期进校授课,传播本土美育文化资源。
        三、结语
        综上,我国的美育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其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内容。当前高校美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值得所有高校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培养一批有审美、有文化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学生。
参考文献:
[1]钟仕伦.魏晋南北朝时期美育思想述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126-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