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结构视域下电影《少年的你》中的人物关系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晁晨晨
[导读] 《少年的你》基于对“校园暴力”这一议题的思考,是一部聚焦边缘少年们的成长历程的影片。本文借助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陈念在镜像结构中对胡小蝶作出了主体符号的想象性指认,并与刘北山互为小他者,以及在镜像中通过彼此异化和主观奴役完成了自我建构的过程。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晁晨晨

摘要:《少年的你》基于对“校园暴力”这一议题的思考,是一部聚焦边缘少年们的成长历程的影片。本文借助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陈念在镜像结构中对胡小蝶作出了主体符号的想象性指认,并与刘北山互为小他者,以及在镜像中通过彼此异化和主观奴役完成了自我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少年的你》;镜像结构;自我建构
        一、镜像中的主体符号指认
        拉康认为人伴随着与生俱来的开裂,人的一生都在上演着伪我与他者斗争的悲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借助他者来寻找自我,借助于怎样的他者就是在镜像中的主体符号指认过程。在《少年的你》中,主人公陈念在一所高考复读中心读书,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优等生。困顿的家境和残酷的校园暴力使得本就内向的陈念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她愈加坚定了用高考来改变命运的想法。原生家庭中父亲的缺席以及母亲的逃离,成为陈念青春期焦虑的底色,寻找身份认同就显得尤为迫切。
        胡小蝶是陈念的同班同学,她与陈念同样遭受着校园霸凌。校园暴力和复读是陈念与胡小蝶的共同困境,陈念在胡小蝶身上辨识出了与自我相似的懦弱的、隐忍的、自我消耗的性格特征,她在镜像中完成了想象性的身份认同,两者之间的镜像关系就此形成。在忍受长期的校园暴力之后,胡小蝶选用了自杀这样一种极具破坏力和象征意义的行为使自己解脱出了当前的困境,身份认同被悬置,死亡变成了唯一的镜像。陈念受到胡小蝶自杀行为冲击,原本从镜像中拼凑出的身份认同再一次破碎,因而她冲出人群,为胡小蝶的尸体盖上衣服,那具年轻的尸体是她破碎镜像的符号指认。这不仅仅是胡小蝶的死亡,也是陈念的一次镜像自杀行为。
        二、镜像中的互为小他者
        拉康指出当婴儿将镜子中的影像视为真实的自己时,这本质上是对自我与他人的混淆,这里的他人被称为小他者。陈念在一次放学途中,偶遇了正在遭遇霸凌的刘北山。这一次陈念一反以往面对胡小蝶被欺凌时默不作声的态度,勇敢地试图报警解决问题,无奈被卷入了这次霸凌事件。刘北山同陈念一样在少年时期就被迫独自生活,他们都是缺少家庭关爱的人,过早地完成了“弑父”的过程,他们被对方身上勇敢、善良、孤独的特质吸引,并以受害者的身份作出了彼此的想象性认同,确立了互为小他者的镜像关系。
        对压迫者的反抗,是陈念与刘北山结成的镜像结构中所带来的新的方式,陈念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像刘北山一样在面临欺凌时勇敢反抗。她一直认为自己敢于反抗的心理支撑是来自于刘北山的保护,其实是因为勇敢的特质在小他者身上得到了确认,这种确认会反射回自我身上。在镜像中寻得的勇敢,带给陈念一种欺骗性的自我认知。她误将小他者当成自我,这种欺骗性带来的后果就是陈念在反抗中过失杀人,一手将施暴者魏莱推下台阶,直接导致了魏莱的死亡。但陈念无力承担罪行,因自身的怯懦与逃避而默认刘北山为其顶罪。罪行带来的严重后果完全嫁接到了刘北山身上,在这一过程中,陈念不仅作为刘北山的小他者而存在,也作为他异化的主体。


在影片中,刘北山是完整意义上的底层少年,他的所有上升通道都被无情关闭,其一生的沉浮不过是一场困兽之斗。陈念至少拥有用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刘北山连高考这一命运出口都失去了。刘北山为陈念顶罪的行为,一则是为了自我放逐,二则是为了解救镜像中的自己。由于镜像式的想象性认同,主体至多是一个镜像与自身的叠加。所以陈念成为了本我与刘北山的叠加,她从小他者身上习得了勇气;刘北山成为了本我与陈念的叠加,一个社会的边缘少年居然开始维护高考可以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在陈念与刘北山结成的互为小他者的关系中,边缘少年被主流价值收编,优等生习得暴力反抗之道。因而在陈念去探监刘北山的时候,两个人的镜像重叠在一块玻璃上,这是对于互为小他者的矛盾关系的精心编码。
        三、镜像中的自我建构
        陈念在高考复读中心的这段惨痛青春里,她尝试在其周围寻找同类。齐泽克进一步指出,只有他者为其提供了整体的意象,自我才能实现自我认同,认同与异化因而严格地密切相关。
        胡小蝶是陈念最初指认的镜像中的主体符号,而当胡小蝶选择死亡时,镜像中的他者彻底消亡,只剩下陈念与死亡面面相觑。这是陈念完成的第一次自我建构,也是一场无声的建构。因为胡小蝶对于陈念将自己作为镜像符号的事情全然不知,她在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孤独中凋零。于胡小蝶看来,在她的这一人生阶段中,几乎找寻不到可以帮助她成长的小他者,所以无助中的她误将死亡作为自己的唯一镜像。
        陈念的第二次自我建构是在与刘北山的交往中完成的,她与刘北山共同完成着自我建构的过程。这其中充斥着认同与异化,他们认同于彼此身上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认同社会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助,也认同彼此之间传递的可贵的温暖。异化与认同同在,他们依靠对方来解救自身,也奴役自身。刘北山将自我奴役在监狱中,他用自己的自由换取陈念的人生。刘北山的顶罪行为和自身的愧疚心理不停奴役着陈念,陈念的身体虽是自由的,她的内心始终处于自我谴责的状态,但又必须维持现状,因为他们共同争取的自由来之不易。
        陈念在这段灰暗的青春时光中,寻觅到的两个镜像自我,一个以死亡告终,一个被法律囚禁。死亡和囚禁是陈念从镜像中剥离出的自我,一个与身为优等生的陈念两相对立的自我,于她而言人生就是失乐园。陈念在这两个人的镜像中完成自我建构,她最终抓住高考这根救命稻草,走向了她之前所期待的人生道路。此时陈念看似中规中矩的人生,便是曾经的陈念、胡小蝶和刘北山想象中的最完美的镜像自我。
        四、结语
        《少年的你》以细腻的笔法关照边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用冷峻地视角窥视他们彷徨惊恐的少年时光。陈念在胡小蝶身上指认出了镜像中的主体符号,与刘北山之间互为小他者,彼此认同又彼此奴役,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影片无疑是一部青春电影佳作,同时也是一部慰藉困顿少年们的心灵之作。
参考文献:
[1]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1,30(03):95-97.
[2]张一兵.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06):12-18+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