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马建嘉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马建嘉
[导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育活动,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更要接触和鉴赏不同的美术表达方式,深化美术理解,增强美术感知。真正有意义的美术教育过程应是有创意、有趣味、有灵性的,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其掌握美术知识,塑造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品质,获得全面发展。

黑龙江省讷河市同心乡中心学校   马建嘉 161300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育活动,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更要接触和鉴赏不同的美术表达方式,深化美术理解,增强美术感知。真正有意义的美术教育过程应是有创意、有趣味、有灵性的,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其掌握美术知识,塑造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品质,获得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从感知生活、渲染情境、鉴赏体验与认知迁移四个方面提出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素养;审美能力;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美术教育的启蒙期,学生接触美术知识,获得审美熏陶,产生良好的个性体验。与此同时,美术教师也要转变教育思路,在美术教学的每个细节之处渗透审美素养,以丰富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打造全新的高品质美术课堂,使得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与认知美术作品,深化美术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提升美术学科素养。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审美教育得以充分重视,尤其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丰富审美感受。美术课堂开展多元活动,潜移默化地激活学生审美意识,启发他们用审美性眼光及创造性思维去认知事物、理解事物,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第二,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深化审美理解。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往往奠定在充分鉴赏与领悟美术作品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美术教育中独特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启发,有利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深化审美理解力,保障美术教育效果。第三,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激活创造兴趣。兴趣是探究与创造的驱动力。尤其小学美术教育更要从调动兴趣着手,激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美术鉴赏或者美术创造中感知美好的事物,拓宽视野,强化感受,激活创造兴趣。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感知生活,启发审美想象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低年级美术教育要从生活着手寻找丰富的素材,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唤醒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注入快乐生活、快乐学习的“正能量”,在美的熏陶下启发审美想象。例如,学习《童话城堡》时,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或者利用节假日时间,观察身边的建筑物特色,总结不同的建筑艺术之美,同时思考问题:“你最喜欢的建筑物是什么?你心目中的‘未来城堡’应该是什么样?”如此一来,挖掘生活中感兴趣的美术元素,结合不同的美术教育主题,大家尽情地想象与创造,尝试画出想象中的城堡,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感知艺术美,仿佛身临其境,形成个性化的美术创作能力。
        (二)渲染情境,激活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浓厚的审美情趣,往往奠定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反思传统低效化的美术课堂,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要求学生“照猫画虎”,忽略了培养其美术技能与美术想象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对美术创作不感兴趣,也不知道如何画,不知道画什么,必然制约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优化美术教育过程,渲染浓厚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小学生审美情趣,强化美术创造力。


例如,学习《拓印树叶真有趣》时,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锻炼学生观察不同树叶的造型特征,运用组合、剪贴与装饰等不同艺术手法,激活想象与创造欲望。上课时,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精美的拓印树叶作品,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造型,大家一下子对拓印产生了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操作,在情境渲染下产生乐学情绪,体会来自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鉴赏体验,提升审美境界
        鉴赏作品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知美、感受美、理解美的重要载体。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小学生,必然要让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激起情感共鸣,渗透审美价值观。例如,学习《画中的线条》时,为了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线条”的魅力,课上巧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以线条为创作元素的美术作品,如《长城》、《黄河逆流》,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畅所欲言地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线条的使用技巧,对比线条应用的异同点、优势特征,谈一谈自己的鉴赏感受等等。课下,大家又主动上网收集资料,鉴赏更多名著作品,从线条中发现自然美、造型美与情感美,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对美的表达以及对美的追求,提升审美境界。
        (四)认知迁移,促进审美表现
        构建高效美术课堂不能停留于理论层面,而要深入课堂实践活动,促进认知迁移。通过搭建展示自我、释放个性的平台,把握美术知识、审美体验与生活实践的契合点,促进小学生的审美表现。例如,学习《演电视》时,运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激励大家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制成电视机的外壳,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表演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丰富审美体验,促进艺术表现力;再有,美术教学活动应体现开放性特征,多给学生创造接触自然、体验生活的机会。例如,学习《捏泥巴》时,为了更好地感受泥巴的造型艺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泥巴”,体会泥塑的趣味,通过团、搓、压、捏等各种动作,真正玩中学,启发创造性思维,增强审美意识。
        (五)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创作源泉都源自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随着想象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所以说想象力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想象力也与学生的知识层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需要在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含量。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去寻找一些艺术作品,让学生去自我欣赏,随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艺术作品,教师也留下欣赏和探究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去查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去理解艺术作品所想要表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认知艺术的深层次含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技巧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听一首优美的歌曲。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根据歌曲来画出一副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不断联想创作出丰富有趣的美术作品。
        综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在多姿多彩的美术活动中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活跃审美情趣,塑造个性品质;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无处不在,挖掘创新思维与发展潜能,让学生时时刻刻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这才是美术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敏. 融入艺术,陶冶情操——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15(12):221.
[2]任语.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J]. 新一代:理论版, 2019, 000(015):P.235-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