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教儿童的实践发展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黄敏
[导读] 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共同介入,从而来更好地提升区域融合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开启两校合作模式、构建融合教育课程模块、拓展融合教育活动形式、实现融合教育全方位评价等方面来实行,以此来真正助推融合教育的发展,为促成时代教育公平而努力。

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  黄敏  365000

摘要: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共同介入,从而来更好地提升区域融合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开启两校合作模式、构建融合教育课程模块、拓展融合教育活动形式、实现融合教育全方位评价等方面来实行,以此来真正助推融合教育的发展,为促成时代教育公平而努力。
关键词:区域融合教育;教育公平;特殊儿童
        一、融合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谈融合教育首先应谈“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指盲、聋、智障儿童和学习困难、语言障碍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在普通班级、园所中接受教育,这是特殊需求儿童在正常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教育安置形式,表现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班就读在我国经历了20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间从称谓与实质经历了“随班就读"至“融合教育”的过程。我国随班就读向融合教育的成长除量的增长外,更是品质的提升。自《残疾人权利公约》生效以来,融合教育正式由传统的福利性质转变为权利性质,即昭示着特殊儿童在受教育权益方面与普通儿童对等,有权利在普通教室内接受符合自身认知需求的平等教育。“融合教育”理念被提出以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数量日益增长,融合教育保障制度日臻完善,普特融合教育发展势在必行。
        二、开启两校合作模式
        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角度来说,融合教育越早越好,最佳时机当推早期融合教育。2017年3月,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与三明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启了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实践。通过开展融合活动,建设融合课堂等形式,让特殊幼儿融入到普通幼儿园,为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提供机会。目前两校合作的对象是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和置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采用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的模式,让听障儿童有机会接受普通幼儿园教育,又能得到专业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三、构建融合教育课程模块
        模块一:普通幼儿园课程。根据听障儿童发展需要,充分运用普通幼儿园的资源,通过主题课程、五大领域课程,创设自然的康复、游戏、沟通等生活环境,构建符合特殊儿童需求的融合课程。
        模块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课程。根据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发展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结合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标准教材,构建专业康复训练课程。
        (一)融合课程内容。提前制定计划,将康复训练课的内容和幼儿园课程进行整合,保证了听障儿童学习内容的延续性和有效性。比如艺术课《有趣的拓染》,要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拓染的方法。在上集体课之前,老师就需在康复训练课上进行颜色的识别训练,让听障儿童根据老师的指令指出颜色,然后让听障儿童分别说出图卡上的颜色(红色、黄色、绿色---),或者是物体的颜色,老师个别进行发音纠正,加强语言表达的清晰程度和颜色词语听辨能力,在掌握了颜色识别能力后,再回到集体艺术课程中,听障儿童就能自然运用颜色的词汇,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融合活动,这样保证了融合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二)融合课程形式。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我们需不断调整课程形式,以符合每个孩子的需求。传统的康复训练课经常让听障儿童一遍一遍地练习发音,教师一遍一遍地正音,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


我们借鉴普通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形式,把课程内容融进游戏当中,增加趣味性,注重儿童的自主表现和自我探索。
        四、拓展融合教育活动形式
        (一)文艺活动中融合。文艺活动的融合不仅能增进情感的沟通,促进友谊的升温,更能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如在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活动中,让参与融合的孩子共同表演节目,在市二幼与三明特校共同开展的“唱响新童谣,礼赞新中国”展演中,通过小组合作、“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增强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残健儿童友谊的发展,树立了听障儿童的自信心。
        (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在教材中学习的知识通过主题活动让听障儿童更直观的掌握。如在开展的“交通安全伴我行”主题活动中,在交警叔叔的生动讲解和演绎下,听障儿童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自身体验,很快了解了交通信号灯及交通安全标志与人们的密切关系,从而初步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提高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在二幼老师的帮助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普特幼儿在融合环境中全面和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社会实践中融合。社会实践是课堂活动的延伸,在残健儿童共同参加的社会实践中,听障儿童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更好的接纳了特殊的他们。如在“我快乐、我参与、我体验、我成长”的义卖实践活动中,听障孩子们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小摊,用简单的手语,努力向过往的路人介绍摊点上的美味小餐点,没有喧哗的叫卖声,可每个孩子都是那么认真,那么热情,他们自信的笑容拉近了和健听人群的距离。活动进行了3个小时,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收获了许多感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善意,真正实现“有爱无碍、快乐成长”。
        五、实施融合教育全方位评价。
        为了使特殊儿童的评价更系统,更全面,我们采用了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评价贯穿于融合教育全过程,定时或不定时的根据课程内容、活动形式设定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主题、环境支持、艺术展演等方面也要充分重视孩子对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等的适应,把特殊儿童主动适应和创造周围环境的能力当做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把特殊儿童康复的过程和对艺术之美的感受也纳入评价范畴,即把处于融合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儿童当做重点,以生为本。
        (一)过程性的评价。对参与融合孩子进行“学生课堂发展评价量表”(每周)和“学生成长活动记录表”记录(每月)。由融合教师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情绪行为、沟通表达、活动参与等表现情况进行全过程评价。
        (二)结果性的评价。此评价我们以“启音博士”的测评结果为依据,由康复教师、学生家长每学期对听障学生的听觉、语音、言语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根据测评结果来分析融合教育的效果,然后组织两校融合教师共同讨论优化下一阶段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以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里,葛增国. 让区域融合教育优先发展插上“云翅膀”[J]. 现代特殊教育,2020,(19):22-24.
[2]林开仪,汤剑文. 发挥特教指导中心功能,推进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广东省中山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例[J]. 现代特殊教育,2020,(03):14-17.
[3]石彩霞,张春花. 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实施流程的实践研究——以成都市双流区融合教育课程实践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10):56-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